我们家一共有八口人,不论是六七十年代,还是现在,都算是人口较多的。虽然人多事多,但每个孩子在原始家庭里度过的那风风雨雨,那一二十年,却是很温馨而又幸福的。因为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爸爸
爸爸,他身材魁梧,说话铿锵有力,文化不高,为人豪爽。不吸烟(有时牙疼才吸一根),喜欢喝酒。爸爸在我眼里的地位和狮子老虎差不多,我每次和他说话,都是吓的先缩小一圈,然后声音抖抖地跟他说,那也是万不得已要说的话,一般情况下,我都是躲的远远的,因为我经常在家看他宰杀活兔子,我那时认为那是坏人才干的事。
但是听妈妈说,爸爸是很喜欢我的。那时候他工作忙,经常要外出开会,有时一去好几天,可以带孩子,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爸爸总是带我去,老三老四闹着去,都不准。那时候,对小孩子来讲,出远门去玩儿,代表着有好吃的,好玩的,谁不乐意啊!我只记得有一次,爸爸把我的两根冲天的羊角辫扎的东倒西歪,怎么也弄不好,还是同行的阿姨笑着给我重新扎的。爸爸开会闲下来时,给我买好吃的,带我去王母娘娘照镜子的天池玩,还去看动物园里那把我吓得半死的狮子、老虎。在动物园里,我只敢看孔雀开屏和各种欢快的小鸟。有时,爸爸带我去维吾尔族食堂吃饭,我也不敢去。一掀开食堂的门帘,我就不敢走了。他们那里的食堂(现在说是饭馆了),没有一张桌子、板凳之类的,地上全铺着地毯,就餐的人盘着腿,把盛满羊肉的盘子放在地上,然后从靴子里抽出一把像匕首一样的亮闪闪的小刀来,去把盘子里的肉割下来,一片一片地吃。新疆人满嘴维吾尔族语,对人很热情,但每回我都吓得躲在爸爸身后,死活不出来。
爸爸当时是副连长,常常主持会议发表讲话,给兵团全体老少,大约有一两千人开大会,传达上级精神。有一次读报纸,爸爸把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八届”念成了“八庙”,因为当时的人文化普遍不高,别人倒没什么,却让当时当小学教师的妈妈笑话了好多天。后来调回到内地,爸爸当中学的后勤总务主任,不仅工作很忙,还要写很多东西。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爸爸只要一有空,就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拿着随身携带的学习的小本本,让我教他识字,写字。爸爸每次都学得很认真,反复问,反复写,直到学会为止,像一位勤奋的小学生。他写得一手好草书,学得很快,学会了就不会忘。后来,我上课走神的时候,一想爸爸那勤奋的样子,我就立刻认真学习了。这真是身教胜于言教啊
在新疆,十月份就下雪了,天气异常严寒,孩子们放假也早。每天清晨,妈妈在家里负责做饭,爸爸会领着我们六个孩子组成一支小队伍,在离家不远的学校操场上跑步。由于家离学校很近,只有二三百米远,还没有遮挡物,妈妈会笑着站在家门口看我们跟着爸爸的口令,嘴里喊着号子,像小战士一样地跑。夏天天气炎热了,我下课会窜回家找点吃的。有一次正赶上爸爸切哈密瓜,我吃完后爸爸切了一大块,让我带给在学校上课的妈妈。我用手捧着一路小心地走着。那哈密瓜又香又甜的蜜汁会顺着我的手缝往下流,引来了一只大黑蜂子,它围着我转,也想吃哈密瓜。我吓得向学校快跑,到了妈妈那儿,这只大黑蜂子还是把我的大拇指给蛰了,一会儿就又红又肿。事后妈妈责怪了爸爸好几天。
爸爸当过兵,为人豪爽,要在古代,算是大侠级的人物。听妈妈说,一次,有一个战友和爸爸在路上偶遇,两人很对脾气,因为爸爸有事急着走,不能和战友一起吃饭,但是又如何表达他们的战友情呢?两人便一人倒了一多半茶缸子白酒,一口气喝完干杯之后,爸爸便开着大货车走了,现在想想,那是名副其实的酒驾呀!爸爸酒量大,小酌七八两,经常是一斤左右,并且喝得快,饮食上很不注意营养均衡。有一次爸爸帮姥姥家割麦子回来,妈妈给他炒了八个鸡蛋,他都嫌少,爸爸的健康信条是:能吃能喝身体好。80年代,大部分人家的生活还处于一个月能吃上一回肉就不错了。吃一回大席,喝个喜酒,那是要美上好几个月的。
爸爸是得脑溢血加心梗去世的,他的去世轰动了整个镇。人们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来看他,小小的院落里挤满了一批又一批吊唁的人。很多认识的和素不相识的人,在给妈妈说爸爸曾经给予他们的帮助与照顾。爸爸为人正派,工作勤恳,踏实。大的不要说,连教育局的领导都来了,小到一位女职工说有一次吃羊肉,这位女职工,她不吃羊肉,爸爸吩咐人给她做的是红烧肉。那么多职工,连这么点小事都想到,真令人惊讶。当时送别的时候,全镇的人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一个好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