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25
第三章 仁者无疆
六、武王伐纣,实现了周人百年夙愿 6-9

6、建立周朝
武王伐纣,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推翻商朝。这只是手段。他通过颠覆殷商的统治地位,目的是建立周王朝。所以,占领朝歌,杀死纣王,只是为建立周王朝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接着,武王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着手建立新的政权。
安顿神灵是第一要务。
进入朝歌的第二天,武王率领文武百官来到祭祀土地神的社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他向殷商的土地神报告了形势变化的情况,以取得神灵的谅解。
这一天,通向社庙的道路被重新修葺,并洒扫干净;社庙里也布置一新,神灵的塑像也披上的新装。在几百名扛着“九旒云罕”飘带大旗的壮士引导下,武王的弟弟叔振铎驾驶着插着太常旗的依仗车,周公旦手持大钺,毕公高手持小钺,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人持剑护卫着武王,浩浩荡荡来到社庙。
武王面北而立,大臣依次跟从,毛叔郑捧来月明之夜收集的露水,卫康叔铺好公明草编织的席子,召公奭献上彩帛,师尚父牵来祭祀用的牲口。
祭祀开始,太史尹佚筴朗读祝文:“殷商的末代子孙纣王,败坏祖先德行,侮慢鬼神,不事祭祀,欺凌民众,罪恶昭彰,人神共愤!”
武王叩头至地,说:“我按照上天的旨意,革除殷商的使命,接受天命治理天下万民!”
②笼络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神的问题解决了,人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而且比神的问题更难更具体。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纣王也死了,商王朝也灭亡了,但是如何才能取得殷商贵族及民众的支持,是摆在武王及其臣属面前的首要大事。
为了尽快让殷商遗民接受周的统治,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在殷商旧地继续管理殷移民,让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协助武庚。然后让召公去狱中释放了箕子。让毕公打开狱门,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对商容给予旌表。让南宫适把鹿台的珍珠玉宝分发给民众,打开钜桥粮仓,向饥民分发粮食。让闳夭重新修建了比干的坟墓,并隆重祭奠。
这一系列的活动得到了朝歌民众及殷商贵族的赞赏,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ƒ庆典是必须的。
过了几天,武王在牧野举行了盛大的告捷仪式,这次是向周的列祖列宗报告灭商大计进展情况,感谢先祖及天地神祉的襄助,进行盛大的庆典。
活动一直持续了五天。
第一天,武王以太子身份祷告天神上帝,向周之先祖太王、太伯、仲雍、王季、文王、伯邑考控诉殷商的罪状。
第二天,武王着天子服饰,祭祀先祖。
第三天至第五天,武王主持乐舞活动,向先祖报告牧野大捷,以示庆祝。
六月份,武王回到镐京,正式举行祭拜献俘活动和开国大典。他经过充分准备,在“天室”(祭拜天帝及周先祖的地方)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将纣王及他的两个妻子的头颅献在先祖面前,向先祖汇报灭商战争的实施情况,祈求先祖保佑。之后,举行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向上天、祖宗、世人宣告:周王朝建立了。
6、分封诸侯,大赦天下
周文王时代,在周原及其周围分给姬姓和其他贵族采邑,采邑内的土地和奴隶都归受封的采邑主所有,每年只需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粮食和贡品。文王迁丰后,大量投靠周的异国贵族也在周原受封到采邑。这是分封制的雏形。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后,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
大规模的分封,进行了两次。
一次是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一次是在武王去世周公东征平叛后。这两次分封,主要是针对以下几种人:
一是殷商贵族。对以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首的殷商贵族进行分封安抚。
二是分封古代圣王后裔。炎帝神农、黄帝、帝尧、帝舜、大禹的后裔都得到了分封。
三是分封同姓亲属。分封周公旦於于曲阜,建立鲁国;分封召公奭于燕。
四是分封异姓功臣。师尚父姜子牙是灭商第一功臣,封于营丘,建立齐国。
武王的分封大多是从军事上稳定形势出发,真正意义上的分封还是在武王去世、周公东征平叛之后。
西周以前,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氏族组织长期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他们大都互不统属,自由流徙,大邦对小邦的统辖关系相对松散。西周分封制的实行,以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了一个庞大的周家天下的网络,确保了周天子的地位,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形式和政权机构,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达到了以蕃屏周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延续,血缘逐渐疏远,诸侯国各自为政,直接导致礼崩乐坏、周王室的式微和衰落。

7、嫡长子的宗法制度
武王去世时,他的儿子姬诵只有十三岁。由于王位继承,导致了管蔡之乱,险些将刚刚建立的周王朝扼杀掉。这就引起了周王朝统治高层的重视。
夏以前的上古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实行民主推荐、将政权交给有德行、有能力的人。当然根据近年的考古发现,在禅让制的大背景之下,也会经常出现先王的儿子要求继承王权的现象,甚至也曾经酿成血案。比如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钧,都曾经有企图继承父权的行动。这说明在当时,这种家天下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蔓延。到了禹,他就直接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开辟了父子相承的政权更迭机制。到后来的商,基本都是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但这种政权传递方式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比如当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指定接班人,或者谁势力大谁继位,会带来血亲相残的隐患。特别是管蔡之乱,几乎推翻了成王的天子地位,所以必须在制度上予以规范。
经过对殷商灭亡的教训的总结,周王室高层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与之配套的余子分封制。按照这一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成为天下大宗,是同姓的最高族长,又是政治上的天下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各诸侯的位置也由其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众子也依类分封,这样,整个国家便形成一张宗法关系的大网,还把王权与族权联系起来,周天子的地位,依靠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维持。这一制度,在以后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及政权更迭发挥了重大作用。
8、积德行义,敬天保民
政权建立了,怎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周人通过自身长期的实践,从本部族发展壮大的切身经历中不断总结经验,从殷纣、夏桀灭亡的事实中吸取教训,确立了积德行义、敬天保民的治国思想。
《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公季修故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积德行义已经成为周人的传统。
那么,什么是德(惪)?“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还没有出现,在周代的金文和周初的文献中才首次出现。“惪”字从字形上看,从心从直,意思就是要人把心思放端正。这个字可能就是周人发明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德?从字面看,首先就是处事要公正公平,无我无私,一碗水端平。试想一个人,为人处事总是从自己的利害得失出发,总是夹杂着私心杂念,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或者以自己的喜好和利益为出发点,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毫无公正之心,肯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绝对称不上有“德”。
其次是多做好事善事,要爱人,尊老爱幼。这是从上面的意思引申而来的。
第三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就是后来儒家学派总结的忠孝悌义,温良、恭敬、谦让等。这就形成了一个思想系统,成为周人治国理政核心理念、教化天下的核心价值观。
确立了德治、德政,只是说明了周王朝政权的合法性,这还不够,还必须对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给予阐释。
过去的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就是冥冥之中有一个全能至上的天或天帝,主宰天上和人间的一切,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同样是人,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成功不了;同样做事,有的人做成了,有的人却失败了。有时候从客观上是没有办法解释清楚的,其实现在也是这样。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不可复制的,比如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外出考察学习,可是外地的成功经验拿回来后就出现水土不服,怎么也达不到原来的效果。所以人们就怀疑命运。这一点现代人和古代人是相通的,没有什么两样。周把这种冥冥之中给他幸运、给他好运的力量定为“天”,我们现在也经常说天意,急了也喊叫“老天爷”,应该是受周人的影响吧。周王自称“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代表着上天来管理、统治、教化人民 ,实现天人互动、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这一观念也为后世为王者所继承。
这就跟基督教一样,耶和华是上帝,生活在天上。耶稣基督是他的儿子,是他在人间的化身,代表他在人间行使职责。我国后来的本土宗教中,虽然神仙的设置和人间生活中没有两样,显得很世俗,但是却生活在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缺少了跟人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就缺少了基督教的人文关怀,少了周文化中天理和人伦和谐统一的理念,从而走不出中华文化圈子。而儒家理论却纯粹沦为世俗,使人们对人类社会之外的力量少了一份敬畏。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信仰缺失、创造不出为其他民族所接受的伟大思想的根本所在吧。
实际上,殷商也敬奉天地鬼神。在周文王已经启动战争机器、对商的外围方国进行征伐、已经威胁到殷商国家安全时,祖尹就向殷纣王汇报,请示对策。纣王信心满满的说:“我生下来就背负着上天的使命,怕什么?”这种自信,这种气势,让人叹服!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会灭亡呢?这就与“德”有关了。他没有“德”,按照周人的理论,天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所以周人发明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等理论,这就为周人获得天命、推翻殷商、建立政权找到了理论依据。这里面把上天的旨意和使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统一起来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也是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认可和尊重,无疑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概就是从这里生根发芽的吧?
9、诗经中的咏唱
至此,我们已经对周人从初生到发展、壮大,直至建立全国性政权做了全面回顾。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其无论在政权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特色之路,对以后整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凿空先导作用。
我们在这里,借用《诗经·大雅·大明》这首诗,表达我们的敬意吧!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大概就是下面样子吧。
天神的光焰,普照万邦;无私的关爱,洒满人寰。他好生无间,让万物生灵绵绵繁衍;他嫉恶如仇,把惩戒之剑嵬嵬高悬。他的心思深沉难测,他的心思体恤良善。那人间的王啊,一定要品正行端,谨慎勤勉,把仁德贯穿。那拥有天命的纣王啊,暴虐独断,那惩戒邪恶的利剑啊,无情闪现,要把天命的钥匙,传给那圣贤。
挚国的太妊,就是那天使下凡。她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经历了山高路远,从殷商来到周原,与贤明的王季,结成美好的姻缘。要把那仁爱之德,到处流传!
就是这个太妊啊,生育了文王。他恭敬良善,把天命参研;他心存敬畏,把天命承担;他广结善缘,要使国运恒远!
天上的神灵啊,公正明鉴,把大同的期盼,寄托在周原。等到文王带上了冠冕,就把那绝世的情缘给他牵连。盈盈的洽水啊,让人留恋;荡荡的渭水啊,一脉相传,把年轻心儿紧紧相连。
美好的日子就在眼前,大国的女子已然婵娟。仁德的文王啊,风度翩翩;大国的少女啊,美如天仙。荡荡渭水,浮波连天。成排的舟船把鹊桥搭建,鲜艳的彩带把车辇装点,要把那大国的少女啊,亲自引延;要让那盛大的典礼啊,喜庆圆满。
真是天赐的良缘啊,真是地设的姻缘!上天保佑他们,共建美好家园。那是肥沃的周原啊,那是美丽的岐山;那是大国的名媛啊,那是静淑的代言!虽然长子为父殉难,她又孕育了次子武王。天上的神灵啊,赋予他无上的荣光,要把那顽冥凶残的殷商,一举灭翦。
朝歌城外,旌旗漫卷。牧野的清晨,霜重草残。那是正义之剑,要把那邪恶斩断!使命在肩的武王啊,威武雄壮;他面对三军,慷慨宣言:我们要挥起正义的刀剑,把那残暴的纣王头颅砍断;我们要燃起熊熊的火焰,把那邪恶的殷商烧成灰烟!皇天保佑,我大周的勇士,你们要奋勇当先,戮力向前!
广阔的牧野,肃杀庄严;檀木战车,整肃光鲜。英武的师尚父啊,就像雄鹰,翱翔在蓝天。他协助武王指挥若定;他气势若虹斩杀敌顽!那腐朽的殷商啊,不堪一击;那残暴的纣王啊,一命归天!
天神的光焰,普照万邦。他明察善恶,把那扬善之鞭,悠悠高悬,我至德的大周,我至仁的大周,衔着天命,顺应民愿,要开辟那清平盛世,要创造那幸福人间!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