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24
第三章 仁者无疆
六、武王伐纣,实现了周人百年夙愿4-5

4、誓师明志
武王率领大军,一路东进,于受命十二年(公元前1046年)二月二十一日(周历)在孟津渡过了黄河,与前来会战的各方诸侯汇合,举行了誓师大会,发布了讨伐纣王的檄文,历数纣王的种种恶行,激励三军将士齐心努力,奋勇杀敌,坚决推翻商王朝。这就是《尚书·泰誓》。
我对《尚书》的一点小看法。
《泰誓》分三部分,分别是对三个不同层次的人讲的。《上篇》大概是在诸侯大会上讲的,《中篇》大概是在联军大会上讲的,《下篇》大概是在周国子弟兵的战前动员会上讲的。
《泰誓》收录在《尚书》里面,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区别,当然还有其他版本。《史记·周本纪》中引用的应该是《今文尚书》片段,里面充斥着对女性的偏见和诋毁,把纣王的错误归结为听信妇人之言,把纣王的一切罪恶都归结为妇人当政。这应该是“女人是祸水”这一大“发明”的较早出处。
我考察周及先秦文献资料,没有发现对女性的歧视,反而发现当时的妇女有很崇高的社会地位,比如周之太姜、太妊、太姒,比如秦之宣太后、华阳太后,汉之吕后、窦太后,等等,都在国家政权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当时的儒生按照自己的意图篡改经典,《今文尚书》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生伏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恢复的,历代以为可信,但我觉得未必如此。
司马迁是客观公正的历史学家,但他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俗。当然这一观点在后面的《牧誓》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有一句经典的话:“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就是说:“母鸡不能打鸣,母鸡要是打鸣了,说明这家就要毁灭了。”母鸡打鸣,相当于女人当家,由此引发了纣王唯妲己之言是听而祸乱天下的结论。这一理论,放在当今社会,是极不客观也极富偏见的。
所以,我引用的是《古文尚书》,尽管历代史家认为它是后人伪造,但我觉得它可能更符合历史逻辑。
②武王的慷慨陈词。
武王于受命十二年(公元前1046年)春,在孟津会盟天下诸侯,发表了以下誓词:
啊!我友好国家的君主和将士们,请听我向天发誓:
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类是万物的灵长。真正聪明仁德的人做了最高的君主,他就是天下万民的父母。现在商纣王上不敬天,给天下百姓带来了灾难。他沉湎于酒色,施行暴政。一人犯罪要株连无辜,任用官员只看出身不论才德。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园囿、台榭,生活奢侈糜烂,大肆掠夺百姓财物,人民苦不堪言。他还实行严刑峻法,设炮烙之刑,残害忠良,剖挖孕妇之腹,以验男女。老天震怒,人神共愤!命令我的先父文王,讨伐无道以试行仁政,可惜大功未成先父就去世了。
今天我姬发和你们这些友好国家的君主们,顺天应人,讨伐商纣。可是商纣王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改之心,仍然不肯侍奉天地神灵,不肯祭祀祖先宗庙,居然还厚颜无耻的说:“我代表人民利益,我代表上天旨意!”真是冥顽不化!上天保佑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师长,这些君主和师长就应该奉行上天旨意,爱护安抚四方百姓。判定一个人有罪无罪,怎么能谮越上天的意志?势均力敌时有德行者胜,德行相当时主持道义者胜。纣王虽然拥有亿万臣民,但人各异志,亿万个人有亿万条心;我虽然只有三千臣属,但我们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纣王已经恶贯满盈,上天命令我们诛灭他。我们如果不服从天意,还跟纣王有什么区别?我从早到晚勤勉敬事,只怕忤逆了天意。我继承先父文王的使命,祭告天地神灵,和你们大家一起,以天地的名义讨伐商纣王。上天热爱人民,人民群众想要的,上天一定听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请你们帮助我,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
第二天,在联军誓师大会上,武王当众又发表了以下誓词:
啊!来自西方的各国将士们!上天有好生向善的大道,需要我们去推广施行。当今纣王,亵渎侮慢五常之礼,荒废怠慢不恭不敬,自绝于上天,结怨于万民。他砍断涉水过河的人的小腿,剖开贤人比干的心,创造酷刑,大肆杀戮无辜的人,毒害遍及天下。他崇信奸佞小人,放逐贬斥太师太保,废弃公正的法典,囚禁奴役正直的人,从不维护宗庙,不祭祀天地神灵,一门心思变着法子淫乐妇人。上天实在看不下去了,要让他灭亡。你们要勤勉不怠,听我号令,去履行上天赋予你们的神圣使命!
古人说:“怜爱我的人就是我的君长,残害我的人就是我的仇敌。”独夫暴君殷纣王,大肆制作酷刑,是你们世世代代的仇敌。弘扬美德让它光大,祛除邪恶要触及根本。我带领你们去彻底消灭你们的仇敌,请各位将士奋勇向前,努力杀敌,建立不朽功勋!我一定论功行赏,对临阵脱逃、违抗军令者,将依法处决,以儆效尤!
啊,只有我的先父文王像日月一样升起在西方,照耀着大地。我周国因此得到了天帝的授权和诸侯的支持。如果我战胜了殷纣王,绝不是因为我武力雄厚,而是我的先父文王敬畏天地神灵而积下的荫德;如果纣王战胜了我,也不是我的先父文王有过错,那是我领导无方!
然后,武王巡视周军主力,发表了以下誓词:
啊,西方来的将士们,你们都听我说。我听说善良的人做善事,没有停止的时候;凶恶的人做坏事,也不会自己停止。今天的殷纣王,滥用权力没有节制,不尊敬老人,却喜欢跟罪恶多端的人厮混,整天淫乱酗酒,暴虐百姓。他的臣属们也效仿他的做法,朋友反目成仇,相互争权夺利,总想着利用手中的权力消灭对方。很多无辜的人都向上天呼吁,上天已经知道他们的丑行恶事。上天是热爱人民的,人民也应该敬奉上天。从前夏桀不敬奉上天,为害苍生,上天命令成汤剥夺了夏桀的天命。现在纣王的罪恶已经超过了夏桀,他伤害善良之人,虐待忠诚之士,仗着自己身负上天的使命,认为没有必要尊敬长老,祭祀上天对自己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暴虐百姓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夏桀的下场,就是他的明天!
上天赋予了我拯救人民的职责,我用不同的方式占卜吉凶,都说我今天讨伐无道,一定能够成功。殷纣王有亿万人民,但人心思变,离心离德;我只有十几个大臣,但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血缘关联的人,总比不上仁德高尚的人。上天看到的就是人民看到的,上天听到的就是人民听到的。你们有什么过错,责任都由我承担!我今天必须去,展示我们的勇敢,攻取他们的领土,战胜凶残的敌人!我们以正义的名义讨伐不义,对殷纣的先祖商汤来说,也是一种光荣。勇士们,冲锋吧!只要我们无所畏惧,冲锋陷阵,就能够天下无敌,取得胜利。老百姓唯恐我们不能取胜,而向上天叩首祈祷。勇士们,你们一定要万众一心,勇往直前,去建立不朽的功勋!
《泰誓》是武王伐纣前的战前动员,也是讨伐殷纣王的战斗檄文,阐明了发动战争的正义性,是替天行道、恭行天罚、履行天命、顺天应人,师出有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表明了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达到了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效果。
于是大军出动,向朝歌进发!
5、决战牧野
这是一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斗。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作战双方的战前准备、兵力动员、国际形势和舆论导向等方面,已经一目了然。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双方的战前准备吧
周从古公亶父迁岐开始,就把灭商确定为既定国策,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一方面针对商的天命观,宣传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移的,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同时积极践行“仁爱、明德、孝敬、礼贤”的价值观,把周塑造成接受天命、应天保民的形象。
对于周围方国,采取打和拉两种策略。对于死心塌地跟着殷商跑的,坚决打击,予以消灭;对于跟殷商有矛盾、两条心的,采取怀柔之策,建立反商统一战线。
另外,对于威胁周国生存的异族邦国,比如西部、北部的戎狄部族,采取坚决的军事手段,予以打击。
周从王季开始,第一次启动了战争机器,打着为商王朝解除边患的旗号,对北方戎狄各部发动了连续战争,王季在位期间,发动了七次对戎狄的战争,只有一次失败,其余都取得了胜利。对戎狄战争的胜利,一方面把周的领土扩大到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扩充了国力,客观上形成了对商的战略包围。另一方面,磨砺了部队,通过连续的征战提升了周军的战斗力,打造了一支百战百胜、战力超群的精锐之师,其战力跟后来在这块土地上崛起的秦军如出一辙,自西向东,横扫天下,令人生畏。
水土乎?民风乎?尽管由于王季扩张太快,引起商王朝的警觉导致被杀而终止,但却让天下诸侯真正见识了周军战斗力的犀利。
文王姬昌继位后,吸取父亲王季的教训,把伸出去的手又收了回来,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在抓好内政的同时,向天下诸侯大力兜售自己仁政德治的价值观,使自己的价值观成为当时社会除了殷商王朝及其铁杆盟友之外的普世价值观,周文王自己也成了天下公认的道德领袖、思想领袖、人文楷模。
这一招非常厉害,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控制了人的思想,实现了孙子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周的实力迅速扩张,空前强大。
在姬昌被纣王拘押期间,就有一些诸侯国的国君集体上书,要求陪姬昌去蹲大狱,这是什么样的魅力啊!姬昌从羑里被释放时,诸侯们竟然组团去迎接、护送,这个阵势,这个待遇,这个影响,都说明姬昌不仅是周人的精神领袖,也已经成为西部(包括巴蜀地区)各诸侯国的精神领袖。
所以,姬昌回到西岐后,就公开打起了反商旗号,改元“受命”,就是接受天命的意思,接受天命干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随即又启动了战争机器,先稳定后方,再一路东进,肃清了横在灭商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使周与商王朝的京畿之地直接相连。
周武王继位第二年,就进行了一次针对殷商的实兵演练——孟津观兵,八百多个诸侯国响应,这是什么样的阵势?
反过来再看商王朝一方,眼睁睁看着周国一步步坐大,不仅无所作为,还在自毁长城、自挖墙脚。一方面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肆意挥霍,积累民怨;一方面荒淫无度,任意杀戮,自毁法度,滥施酷刑;另外不能积极应对周的威胁,对追随自己的侯国、盟友不保护、不担当,对敌对的周国不扼制、不打压,反而授予其专政诸侯之权,任其坐大。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将有限的兵力用于征伐无关紧要的小叛乱,导致内部兵力空虚,无兵可用。情急之下,组织奴隶、囚犯,仓促应战。
这样的战争,还有什么悬念?我有时候想纣王是不是周国派去做卧底的?
话说周武王率领联军从孟津出发,进过七天的急行军,逼近殷都朝歌以南的牧野。殷纣王得到周武王会盟天下诸侯兴兵来犯的消息后,立即动员了七十万人,与盟军对垒。
盟军这边,周国出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每车按三十人计,车兵九千人,周军共计五万七千人。加上八个诸侯国的兵力,大抵不超过二十万人。单单以数字看,以二十万人对垒七十万人,真有点蚂蚁撼大象的意思。
但是殷纣王的部队都是些什么人啊!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奴隶、战俘、囚犯,他们哪里有心思为纣王战斗啊!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为纣王战斗啊!真是病急乱投医,再怎么也不能用自己的仇人来保护自己啊。看来纣王确实是无人可用,在这场关系自己身家性命的灭国之战中,竟然使用了这样一支队伍。
失败是必然的,没有其他任何可能。
②黎明前的等待。
这一天是甲子日,太阳还没有升起。
联军已经集结完毕,列队整装。
武王左手拿着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系着白色牛尾的令旗,站在了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风尘仆仆的面庞,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那在星光下泛着寒光的矛戈,和在晨风里微微摆动的旗帜,武王感到一股神力传遍了全身。他挥了挥手里的令旗,用低沉而不失威严的声音做最后的战前动员:
西方远道而来的将士们,大家辛苦了!
啊,我友邦的国君、执事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濮等国的朋友们,举起你们的戈,贴紧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我们一起誓师!
古人说:“母鸡不能打鸣。母鸡打鸣,家道就会败落。”如今商纣王只听从女人的话,不管对祖宗先王的祭祀,不敬奉报答神灵;抛弃先王的后裔不用,只信任重用恶人坏人,放纵他们对民众横施暴虐,违法作乱。我姬发只是恭敬的执行上天对商的惩罚。今日两军对垒,要保持步调一致,服从命令,听从调遣,一定要努力杀敌!要像虎、貔、熊、罴一样,威武雄壮,勇猛出击。不要阻挡来投奔的人,让他们加入我们的队伍,与我们并肩作战!临阵退缩甚至畏敌逃跑者,格杀勿论!
誓师完毕,联军按照统一部署,开赴阵前,与商军形成对峙。
ƒ新的太阳升起在牧野上空。
太阳出来了,照在牧野广阔的大地上。双方军中林立的矛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寒光四射。草叶上向阳的一面,厚厚的霜花开始融化。没有任何声响,只有远处树林里的乌鸦被惊起的几声鸣叫,显得更加寂静。连战马都静静地站着,不发出一点声响。大战开始前的气氛,安静的令人窒息。
两军对垒,旌旗飘飘,双方都没有退路。一战而胜,将进入天堂;一战而败,将跌入地狱。大家心里明白,谁都输不起,赢了,称霸天下,荣耀万邦,建不朽功勋;输了,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无葬身之地。所以都憋着一口气,要消灭对方。但双方都没有轻易出击,只是严阵以待,静静地注视着对方,积蓄着力量。
作为纣王,只要坚守住阵脚,待主力部队回援,待联军粮草不济,就有机会,所以,坚守就是胜利。作为联军一方,劳师远征,消耗不起,只能速取,不能拖延。但是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对以逸待劳、在人数和气势上都优于自己的敌人,只能进,不能退。但是怎么个进法才能保证一举而胜?如果战术不当、进攻失利,就会功亏一篑,后果不堪设想啊!
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关键的人。联军这边,武王站在中军车辇上,挥起了令旗。牛角号的声音响了起来,战鼓擂了起来。联军的尖刀部队向商军阵营发起冲击,在商军全力抵御联军敢死队的时候,姜太公亲自率领周军精锐,像一把尖刀直插商军中军大营。
姜太公率领大率直接向纣王的中军冲去。所谓大率,就是戎车三百五十乘,士族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其中虎贲三千人,计三万六千三百人。纣王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临时拼凑的囚犯、劳工、俘虏,大家无心恋战,战斗力不足。所以在姜太公率领的联军精锐的冲击下,纷纷倒戈,丢盔弃甲,四处逃散。
这是姜太公在伐商灭纣过程中第三次发挥作用。
商军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什么战斗力,很多人心里都盼着武王赶紧打过来。所以,两军一接触,商军就倒戈投降,临阵起义。
姜太公一身黑色战袍,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地。各路诸侯见总指挥率先士卒,冲入敌阵,大家士气高涨,都按照战前部署向敌人发起进攻。
一时间,牧野成了屠宰场,联军成了绞肉机,只见血肉横飞、流血漂橹;只听杀声阵阵、鬼哭狼嚎。很快便胜负分晓。
纣王一看大势已去,抛下身后还在厮杀的士兵,仓皇逃回朝歌。他一路跑进宫中,穿上朝服,浑身挂满珍珠玉佩,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④武王登上了鹿台。
武王率领大军来到朝歌,朝歌的百姓都出城迎接。武王让大臣们向迎接的人群发出告示:“上天会赐福给你们的!”百姓们叩头致谢,武王也向他们致礼回拜。
然后大军入城。武王进入宫中,登上鹿台,来到纣王自焚的地方。他张弓搭箭,向纣王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又用剑刺击纣王的尸体,最后用黄色的大斧砍下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上。之后武王又来到纣王两个宠妃居住的地方,见她们已经自杀,就向尸体连射三箭,用黑色的大斧砍下她们的头颅,悬挂在小白旗上。
这场筹划了十二年、双方直接参战人员接近一百万人的灭国大战只用了一天就结束了。这样的结果极富戏剧性。战斗打响之前都知道纣王必败无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能败的这么快,简直让人来不及思考,一场改朝换代的决战就结束了,真是摧枯拉朽啊!
一百万人啊,整个部队的集结得多长时间,展开得多长时间,部署得多长时间,收缩得多长时间,看来纣王的部队根本就没有做哪怕一丁点的抵抗,就直接弃阵而逃了!形势发展的太快了,让人有点目不暇接。这应该是一场最没有看点的大战,毕竟是百万人对决,毕竟是两个政权的对决,就这样悄悄地完成了。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什么是众叛亲离,什么是孤家寡人,什么是丧家之犬,什么是摧枯拉朽?看看这个时候的纣王,一切尽在不言中。
纣王的部队与其说是来打仗,还不如说是迎接武王的仪仗。不过这个仪仗队的阵势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反观历史,可以说在武王伐纣过程中,姜太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是他冒着触犯神灵的风险,果断推倒龟甲、踩烂蓍草,伐纣大业可能就会一直拖延下去。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关键时刻议而不决、犹疑不定会动摇军心、消磨意志的;如果不是他以尊贤敬老之名果断让人拉开伯夷、叔齐,大军也不会顺利进发;更重要的是在两军对垒之时,如果不是他率先士卒、率先垂范、冲锋陷阵,联军的士气就不会这么高昂,如果一攻不克,就会动摇军心、懈怠心志,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姜太公确实堪称兴周灭纣第一功臣。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