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威名贯朝野 作者: 王贞民
▲王贞民,1940年生,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蔡高村人,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大学教授。毕生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先后任教于万荣中学、孙吉中学、运城学院,直至退休。编著有《真言实感集》一书等。
诸葛亮的英明世代相传,早已像森森古柏一样在人们心底扎下根。我们古河东的老百姓、汾阴荣河天兴一带的父老乡亲更是把诸葛孔明当作智慧的化身去景仰,视作神灵地去供奉去崇拜,以求得福佑和风调雨顺。民间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已经佐证了这一现象。希望大家翻阅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编撰的《诸葛亮文化研究文集》等资料,便知就里。
诸葛亮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不只在河东地域,就是在古老的上党地区也相传得神乎其神。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父亲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被称为“二诸葛”,意为“诸葛孔明第二”,于是“二诸葛”的雅号便替代了小二黑父亲真名实姓。数千里之外的“海南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出版了一本《民俗奇书》,其中还收录了《诸葛孔明马前课》,并作了如下的诠释:“诸葛孔明马前课,是诸葛亮行军或出行时,随时用以占算吉凶福祸的一种简便方法。故称诸葛孔明马前课。”先不说它真实与否,起码能说明这些“民俗习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其中一些神话、宗教、相术、宿命等传说虽有消极影响,无疑也含有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并给予科学的解释。但这一《马前课》不是其他历史人物“创造”的,而是我们的先祖诸葛亮的“发明”,这意味着什么?他的非凡智慧,他的绝顶的聪明亦被世人所公认。
现在,我们再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到诸葛亮曾供职的蜀汉之地成都看一看他在帝王宦臣眼里高贵莫测的影响。大家知道,景耀六年(263年)皇帝下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于沔阳,始建时代最早。蜀中的武侯祠建于公元303年—334年之间,出于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蜀地人对武侯祠也“爱屋及乌”地无限敬重和呵护。东晋荆州刺史桓温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收复蜀地时,在这场大激战中,成都城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毁了,只有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独存,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在参战双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表达了蜀人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英雄的深切怀念。 写到此,不免又回到我们家乡天兴村的武侯祠的话题上。天兴武侯祠应该是公元264年到269年之间由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内移河东时承建的,即建于爷爷的出生之地。郭清华在《三国风云定军山》一书中说,诸葛京为眉令时在爷爷病死之地修建武侯祠是可信的。两祠遥相呼应,相映成趣。诸葛京不愧为“孝子贤孙”也。天兴武侯祠早于成都武侯祠几十年,除沔阳武侯祠外,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二把“交椅”。遗憾的是,天兴武侯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却“灰飞烟灭”而成千古恨。人家成都武侯祠能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毫发无损地保存下了,而我们的武侯祠却成为一片废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沉重的历史话题。难道诸葛亮家乡的人们对自己的先祖“忘恩负义”了吗?绝对不是。那又是为什么没有保存于世呢?总而言之,一时难以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无论如何,那些破坏者必会落下“千古罪人”的骂名。
话又返回到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是什么时候迁到成都现在的武侯祠庙祉?目前还不得而知。为什么把武侯祠跟刘备灵庙迁移到一起呢?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建树,得力于刘备三顾茅庐,蜀汉帝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诸葛亮的智慧和忠心耿耿。把他们迁到一起,以良相伴明君,是对他们“鱼水”君臣的赞许,同时也是欲以诸葛亮的大名来继续辅佐死去的刘备,是儒家文化中君臣观念的强烈体现。人家蜀地人民能用迁址武侯祠于惠玲、汉昭烈庙旁,既传承了诸葛亮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又给这个名胜景点注入了最强的活力,丰富了这一景区的文化内涵,扩大了成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我们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却在艰难的起步阶段,欲取得进一步的效果除收集整理诸葛亮有关的史料、传说和故事外,还有许多繁杂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实施,当前最关键最为现实的补救的举措,是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在天兴村武侯祠的遗址上尽快把广大群众日思夜盼的武侯祠复建起来,诸葛亮文化的传承,天兴村武侯祠产生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将是无法估量的。君若不信,请拭目以待。成都武侯祠今天的盛况,就是天兴村武侯祠明天的榜样!
随着朝野推崇敬仰的诸葛亮的深入人心,武侯祠及其景区也成为全国闻名的名胜古迹。综观二百余年的李唐朝代,武侯祠成为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甚至是帝王将相拜谒祭祀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唐太宗开始,帝王在制定重大政策时,往往以诸葛亮为榜样,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树立了十六位“忠臣”作为楷模,在三国人物中,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春秋二时择日致祭”,唐宣宗时由每年两次的祭祀提高到了“四时祭祀”。我们闻喜县裴柏村走出去的唐代名僚裴度也拜谒过武侯祠,在他撰写的《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全文上下对诸葛亮充满了仰慕钦敬的感情。即使到晚清,重臣左宗棠也自比诸葛亮,常号称“老亮”或“今亮”,一旦得意,辄曰:“今亮似优胜于古亮矣”。为彰显自己的才华,他曾提着独家定制的灯笼,灯笼大书“老亮”二字,往来于长沙城中,人称“亮灯”。
作为诸葛亮家乡的人,临猗县诸葛亮文化研究会一员,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有何感慨?我们的任重道远,道义在肩,人人鼓起勇气负重前行,来不得半点的懈怠和喘息,如其不然,我们羞为诸葛亮家乡的子民,愧对威震朝野先贤的诸葛亮。趁此阻击疫情的暇隙,八十老翁缅怀诸葛氏,也算作对“防疫”的贡献吧!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日1201宅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