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21
第三章 仁者无疆
五、韬光养晦——周人崛起前的力量积蓄7-8
7、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周国成了异议人士的圣地。
话说西岐周国在西伯侯姬昌及姜太公、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国力日渐强大,在商王朝西方各属国中,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政治黑暗、残暴无道、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对商王朝有异见人士的天堂圣境,就像是抗战时期的延安,俨然全国进步人士心向往之的圣地。
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震动殷商高层的大事。那就是纣王二十一年的“诸侯朝周”事件。尽管史书上只有四个字,但它传达出的信息却是周国的社会影响已经超出周国范围,扩大到商王朝内部,更为甚者,已经有封国去周国朝拜。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有多少封国参与,但是估计不会少,这应该是一次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商的封国去朝拜周,这把商王朝放在什么位置?你们撇开宗主国另起炉灶,想表达什么意思?所以,殷商高层这时感受到了来自西岐周国的切切实实的威胁。
②崇国的担忧。
这首先引起了周国东南面的邻居崇国的警觉。崇国当时的国君是崇侯虎,他是殷纣王的亲信,长期担负着为殷商王朝监视其他封国的职责。崇侯虎看到西面的邻居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心里一直不安。更重要的是周国不断在向东发展,不断在挤压崇国的发展空间,威胁到了崇国的安全,特别是姬昌的父亲季历的多次东征,灭掉了崇国北边的程国。尽管之后都是在征伐戎狄,但周国势力向东向北已经达到商王朝的北部,加之其他封国近年来出于对商王朝的不满,转而投向周国,各种人才纷纷投奔周国,而周与商是有着杀父之仇的。西伯侯姬昌在继位的第四年,就发动过对商的进攻,只是实力不济,失败了。但从当前情况看,周国不可能放弃对商的进攻。这从周人来到周原时,对畎夷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目前,周与商已经形成对峙之势,崇国夹在他们中间,就像是两块石头中间的一块肉或者一棵草,如果两块石头发生碰撞,就会被夹成碎片。所以要自保,就必须选择一方作为依靠。
那么,选择谁呢?
周国尽管显得朝气蓬勃,但资历尚浅,近期还没有撼动商王朝天下霸主地位的实力。殷商王朝尽管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毕竟泱泱大邦,实力尚在。
于是,崇侯虎选择了站在殷商一边。
崇侯虎对此向殷纣王作了专题汇报。他说:“西伯侯姬昌行善积德,诸侯纷纷响应,看来这个人野心不小。这样发展下去,将对大王您不利啊!”殷纣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姬昌召到殷商的都城朝歌,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
ƒ父亲的悲剧还会在姬昌身上再现吗?
写到这里我就想这个纣王可是够任性的,对下面的官员居然可以没有任何事实和证据,仅凭猜忌和怀疑,就可以限制自由,囚禁起来,甚至杀掉。比如姬昌的父亲季历,在向商王文丁献捷受封时,被软禁起来,羁押在塞库,困饿而死;还有现在的姬昌,被纣王叫到中央去,也没有个说法,就羁押起来,一关就是几年,也差点被杀。还有以后的韩信、袁崇焕,最后胡乱捏个罪名就杀了。最憋屈的就是岳飞,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了……
多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多了去了。这可能是极端专制体制的传统,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大概就是这种传统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把这种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加以系统化,进而形成一种行为规范的还是周。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这下周国举国上下都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了。他们联想到先君季历,另外还有九侯和鄂侯,更引起了他们的恐慌。
④九侯的悲剧。
当时殷纣王封西伯侯、九侯和鄂侯为“三公”。所谓三公,就是殷纣王的左辅右弼,协助他处理国事,共同构成商王朝的权力中枢,其职位相当于后世的“相”。说起来都是国家高级领导人啊。但就是这些高级领导,其命运也完全掌握在殷纣王手中,毫无安全感可言。
九侯有个女儿很漂亮,殷纣王知道后就想纳入宫中。这个九侯也是个没有骨气、没有节操的人(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实力),他也正想找机会巴结纣王,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毕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能跟国家最高领导人攀上亲戚,那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风光,那可就是皇亲国戚啊!于是一拍即合,就将女儿献给了纣王。
但是事情偏偏就出在九侯的女儿身上,她完全没有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也不知道纣王是个何等残暴之人,也可能是在家中娇生惯养任性惯了,也可能她是个内心单纯有底线的女孩子,反正是到纣王宫中以后,她硬是看不惯纣王奢侈淫荡的生活,不愿与纣王寻欢作乐。这让纣王情何以堪?
纣王可不是后来的周幽王,娶个美女,不能靠近,就像一个饿了三天的人,看着满桌的大鱼大肉却不能下筷,那还不把人急死?搁谁谁也急!面对这种情况,各人有各人的处理方式,有软磨硬缠的,有霸王硬上弓的,还有得不到就毁掉的,毕竟千人千性,不是每个人都有好性子。纣王就属于后一种。
面对九侯女儿的各种不配合,欲火中烧的纣王恼羞成怒。想想也是,纣王可是一代强人,其残暴荒淫可是出了名的。他天资聪明,力气过人,但刚愎自用,昏庸无道,对民众厚赋重税,严刑酷法,设“炮烙之刑”,就是把抹了油的铜柱置于烈火之上烧烤,让犯人赤脚在上面行走,掉下去就会被烧成灰烬。他的个人生活荒淫无度,极尽奢侈,建酒池肉林,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让男女裸体在里面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喝酒娱乐。大臣中有敢劝谏和不和他心意的,轻则丢官,重则杀戮。他炮烙了大臣梅伯,剖开王子比干的心,切开孕妇的肚子验看胎儿性别,砍断路人的腿骨看骨髓满不满……就是这样一个残暴没有人性的人,九侯这个天真的女儿竟敢拂逆他的心意,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她的天真使她自己的家族蒙受了灭顶之灾。
作为纣王来说,他哪里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心想老子拥有整个天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一个小女子竟敢凭着几分姿色这样对待我?本大王的威严何在?于是就将九侯的女儿杀死。搁在常人,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是冤有头债有主。但纣王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一切不快都是九侯引起的,是九侯生养了这么个不懂风情、不解人意的女儿,惹得他生气,于是就将九侯处以醢刑,也就是杀死后做成肉酱,这样的事情只有纣王能做出来。九侯到死也没想到他把女儿献给纣王,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这说明人有时候不能太自私太软弱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鄂侯看到纣王这样对待九侯,觉得太过分了,就与纣王争辩了几句,指责纣王不该如此对待九侯,他毕竟是一片忠心啊。纣王这个时候已经是恶魔上身,哪里听得进去不同意见,于是竟然残暴地将鄂侯处以脯刑,杀掉后做成肉干。
这种酷刑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我们的民族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发明了多种令人头皮发麻的酷刑,真是令人感到羞耻!但历史就是历史,谁也不能回避。比如刘邦的皇后吕雉对刘邦的宠妃戚夫人,竟然做成“人彘”,就是砍掉四肢,挖去双眼,用铜水注入耳朵,使其失聪,用暗药灌入喉咙,破坏声带,使其不能言语,然后扔到厕所里。还有车裂之刑,也就是五马分尸,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就是商鞅被处以此刑;还有凌迟,就是人们常说的“千刀万剐”,将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来,据说明代大太监刘瑾就被割了三天,共四千七百刀,创凌迟刀数最多纪录;还有“剥皮实草”,就是把人皮剥下来里面填上草,放在官衙里让人参观。这得有多大的仇恨呀!
所以,周国的宗室臣属都为他们的君侯西伯姬昌捏了一把汗,殷纣王把三公中的两个已经杀掉了,剩下的西伯侯还能独善其身吗?幸运之神就一定会关照着他吗?那怎么办?与纣王硬拼吧,实力还不够强大,况且他们的君侯还在纣王手里。于是,周国吸取了九侯和鄂侯的教训,另辟蹊径,采取了一种有效的自救方式。
⑤姬昌的智慧。
纣王拘禁姬昌,是感觉到西岐周国的所作所为对他殷商王朝的安全形成了威胁,对中央的权威造成了挑战。要确保姬昌的安全,就必须使纣王认识到姬昌并不是个雄才大略的人,这样才能打消纣王心中的疑惑和担忧。
于是姬昌就选择了一种被后来成大事者遭遇不测屡试不爽的妙招——装疯卖傻。整整七年,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殷商的杀父之仇深深的埋在心底,把兴周灭商的信念埋在心底,潜心研究上古时期伏羲氏创造的八卦,把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并注解了卦辞。纣王看姬昌整天埋头于拨弄蓍草,也不像是有远大理想和信念的人,心中也就放松了警惕。
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就向纣王建议:考虑父亲年老体弱,由他去替换父亲。纣王就答应了,待到伯邑考到朝歌之后,纣王又变卦了。他把伯邑考扣押起来,让他为自己驾车,还扣着姬昌不放。
后来,纣王听人说圣人都有先见之明,就想试探姬昌,看他到底是个胸无大志的平庸之辈,还是个雄才大略的圣人。于是,就将伯邑考杀害,做成肉羹,让姬昌吃。姬昌明知是计,只能强忍悲痛,吃了下去。纣王听说后,得意的说:“谁说姬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都不知道,看来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伯邑考的被害,使周国的人彻底打消了对于纣王的幻想,更加增强了营救姬昌的紧迫感。闳夭、散宜生等人认真策划、决定从纣王身上下功夫。
纣王是个贪婪好色的人,他们就从纣王的个性特点入手,投其所好。纣王好色,就给他美女;纣王贪婪,就给他珍宝,以此平复纣王残暴的心。
但是,送美女,就必须保证美女要配合,不然就会重蹈九侯的覆辙,不仅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酿成祸端;其次既然在纣王身边风险很大,就不能让周国的女孩子去冒险,这样就不会显得他们不仁不义;同时,他们知道纣王是个没有信用的人,善变多疑,只有君侯早一日脱身,才能早一日安全。所以必须不惜代价,抓紧实施。
闳夭他们就到莘国找到了一个愿意入宫伺候纣王的美女,并到骊戎国重金购买了一匹赤鬃缟身黄目骏马,加上其他奇珍异宝,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
⑥殷纣王头脑发热了。
纣王见到有莘氏美女,那浑身散发的异族风情,那顾盼流姿的美艳容貌,那摄人心魄的莺声妙语,眼睛一下子就绿了,心一下子就酥了。他非常高兴,指着有莘氏美女说:“有这一件礼物就足以抵得上西伯侯了,何况还有其他的宝物!”于是头脑发热,立即释放了西伯姬昌。放也就放了,还赐给姬昌弓、矢、斧、钺,授权姬昌可以征讨不听话的诸侯。这是多么大的改变啊,这又是多么大的信任啊!这样的结果,可能姬昌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真是喜从天降,幸福有时候来的就是这么突然!
更有甚者,纣王在兴奋之余,还说了一句最没有节操的话:“给我反映说你要谋反的人是崇侯虎!”于是崇侯虎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刻在了姬昌的脑海中,几年后,崇侯虎就为他的作为付出了代价,纣王也为他的贪婪好色付出了代价。看到纣王这幅贪婪无耻的形象,从此,更加坚定了姬昌兴周灭商的决心和信心。
但姬昌就是姬昌。经过七年的牢狱之灾,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而不发作,在鬼门关上度过了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姬昌,已经修炼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胸有万壑风云而静若秋水的人了。他趁势又提出把周国洛水以西的土地献给纣王,以示感激,并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也愉快地答应了。
多么和谐温馨的场面啊!多么融洽感人的君臣关系啊!这些消息传到其他诸侯国,更加提高了姬昌的仁德形象和政治影响力。
“色”字头上一把刀,过去有人说女人是祸水,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批评。起码这是不公平的。但好色无度,却是实实在在的祸端。
纣王一生贪恋美色,从有莘氏美女这里,他释放了姬昌,放虎归山,最终酿成祸端;听信妲己,祸乱朝廷,秽乱后宫,激起民怨。当然还有后来的周幽王,为了褒姒这么一个美女,作下众叛亲离的蠢事;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把个好好的开元盛世搞得兵荒马乱,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多少人民妻离子散;陈后主贪恋美色身死国灭,等等等等。
看来成大事者必须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特别是对于美色的迷恋。
实际上,纣王不是第一个放虎归山、养痈遗患的人。舜由于治水不力而杀掉了禹的父亲鲧,最后又因为治水有功而将王位传给了禹。就是这个禹,去世后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结束上古时代君位禅让的权力交接规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政权——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夏的最后一代国王夏桀曾经把商汤关押在夏台,之后又放了他。就是这个商汤,回去后励精图治,最后革命成功,杀死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现在纣王又是抓姬昌,又是放姬昌,首鼠两端,忧疑不定,为了这么一点蝇头小利,放了姬昌,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劲敌,最终导致身死国灭。
当然后来历史上也不缺乏这样的教训。这些历史,可以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发呢?
⑦周人的血泪帐。
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商对周的种种血债:
一是驱逐不窋于戎狄之间。商王朝建立之初,就指使畎夷部族进入邰地,把亲近夏王朝的姬周部族从居住了近千年的地方赶到了戎狄之地,使周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背井离乡之痛。
二是诱杀季历。商王文丁忧心周人坐大,威胁商王朝安全,以封赏之名,引诱姬昌的父亲季历到殷都,先拘而后杀,积下了杀父之仇。
三是杀伯邑考而试探姬昌。本来与伯邑考约定来替换姬昌,后又食言,为了试探姬昌有没有反心,反而杀害伯邑考,让姬昌深受丧子之痛。人生三大大不幸而姬昌独占其二,“少年丧父、老年丧子”,多么惨痛的人生!而这些,都是由商王朝造成的。
四是拘押姬昌。听信崇侯虎的谗言,把姬昌关押在羑里长达7年,最后感觉姬昌没有远大志向,不会给他带来威胁,又收受了美女财物,做了顺水人情。尽管赐姬昌专征之权,但大仇已结,积怨已成。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血债,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周人奋发图强,刻意灭商。

8、“受命”灭商
西伯侯姬昌获释回国,可以说是风光至极。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纣王释放他的时候,给他授受了专征之权,就是说他可以代表商王朝征讨不听话的诸侯。这一点非常厉害,使西岐周国有了发动战争的合法权利。
二是天下诸侯都来迎接他,一直把他送到周国东面程这个地方。这说明姬昌在羑里被关押了七年,其威望和国际影响不降反升。他被纣王拘押,是钦点重犯,获释回国,天下诸侯竟然大张旗鼓、公开迎接,并礼送他回国,这就说明纣王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周的强大,特别是周的价值观已经为天下诸侯所接受,西伯侯姬昌已经成为民间的思想领袖。一个能够输出思想、输出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是最可怕的!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诬称:“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斯人斯言,当使我们警醒!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虞国和芮国发生了领土争议,两国争执不下,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奇怪的是他们没有找他们的共同的宗主国殷商纣王去裁决,而是相约到周国,找西伯姬昌来评判。
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来到周国后,一路所见都是农民互相退让地畔,路人相遇都是互相让道,年轻人尊让年老的,连囚犯都不用关在监狱,而是在地上画个圈,犯人就自觉地站在里面受罚。
虞、芮两个国君看到这些,觉得非常惭愧,说:“我们争执不下的,都是周人以为羞耻的。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找西伯侯评判呢?”于是就回去,互相谦让,把有争议的地方按闲田处理,那块地方以后就被称为“闲原”。
这件事传开后,其他诸侯都感慨地说:“西伯姬昌真是接受了天命的君主啊!”这一年,就有四十多个方国归附了西岐周国。
姬昌认为这是上天之命,于是就把这一年(公元前1057年,周文王四十二年)定为受命元年,自称周王,后谥为“文”,史称“文王”或者“周文王”。尊他的祖父古公亶父为太王,他的父亲季历为王季,举起了反商灭殷的大旗。
清华简《程寤》篇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在文王受命之前的一天晚上,文王的夫人太姒做了一个梦,她梦见殷纣王的朝廷中长满了荆棘,她的儿子姬发把荆棘挖掉,栽上了松柏。这被解释为“周将代商之兆”。
这么多的奇事发生在这一年,不搞出点动静看来也不行。
看来,姬昌从羑里回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坚定了他灭商的决心。他公开了灭商的国策,并开始大造舆论。
这一年在周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周文王从此转变了之前韬光养晦的国策,把灭商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付诸行动。
历史上没有记载纣王对这件事的反应和评价。估计他还沉浸在温柔乡里,做着“千秋万代”的春秋大梦呢。
作者简介:刘畅,199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18届硕士研究生;刘松林,1967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和文学创作。
联系方式:
刘 畅18049637267
刘松林1804963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