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分量》连载十三
第三章 仁者无疆


第三章 仁者无疆
如果说炎帝、黄帝的活动记录,主要散见于一些古籍中含混不清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似是而非的叙述,以及地方文献牵强附会的解读,当然剔除附着在以上文献资料上面的重重迷雾,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事实的端倪和历史的真实。
但是缺乏第一手资料及与其相互印证的实物,总是使历史在后人的口耳相传和演绎中,在一些好事者人为散布的迷雾中,在对事实本身错综复杂的误导中,显得扑朔迷离、支离破碎。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它会激发人们对于真相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情。
同时近年来社会上对于历史人物出于提高地方知名度和旅游资源开发而出现的空前激烈的争夺,也使这种学术上的争议上升为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比如四川江油、湖北陆安、甘肃成纪对于李白故里的争议,甚至连李白本人认为自己是“陇西成纪人”都不能阻止后人的争议;比如江苏苏州、兴化、浙江吴兴的施耐庵故里之争,等等等等。

历史人物如此,甚至连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人抢着争夺其所谓“故里”。比如孙悟空这个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人物,半兽半人、半神半人,也有了故里,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有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制造旅游热点,居然毫无是非观念、羞耻之心。比如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黄山居然为西门庆这个文学作品中的流氓恶棍、地痞恶霸、奸险小人的所谓故里争得不亦乐乎。
找个什么人不好呢,偏偏找西门庆这样的人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那种“我到庙前愧姓秦,人从宋后少名桧”的正义感,那种嫉恶如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哪里去了?
难道就为了那么一点可怜的旅游收入、一点GDP,就要无底线地迎合社会上的恶俗习气吗?一个地方、一个社会,如果连起码的是非观念、善恶之心都没有,眼里只盯着钱、只围着利益转,其前景真是令人担忧!
现在接着说宝鸡,说周王朝。
周是宝鸡历史上的第二个传奇,也是宝鸡历史上最为辉煌、最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在这里,周的国家形式——分封制初步形成,周的文化理念——礼乐天下的概念初步形成,并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传统,影响至今。
当然对于周的起兴之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山西运城的稷山。但从考古发现及其母系有邰氏部落的居住地和父系姬姓部落的居住地看,应该在宝鸡下辖的扶风县揉谷乡(十年前划属咸阳市杨陵区)与咸阳市杨陵区(原属武功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划属咸阳市)交界的渭河和漆水河交汇之处。依上古时期的交通状况和人们的活动半径看,人们的婚配一般都是在相邻的部落之间,而不会在几百公里之外,那简直太遥远了,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当然,这个争议尚在学术范围之内,应该予以尊重和理解。(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