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窗花,过新年 “窗花”俗称剪纸,是一种有各种颜色、图案的民间艺术品。其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通过剪刻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浓郁民间气息和风味,富有民族特色。
春节过的就是一种氛围,而窗花色彩艳丽,形象鲜活,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人们常常用它点缀新年气息,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春节期间人们在明亮的窗上贴上各种红彤彤的窗花,不仅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还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且不同的窗花,寓意是不同,通过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欢乐、喜庆、亲情、团圆、孝老、感恩、祈福、求财、万事如意、美好未来的期盼。
我家同大多数家庭一样,过年有贴窗花的习俗。当年在老家的木头窗上贴的是由母亲和大姨、小姨剪的。既有贴在窗户纸上的,也有挂在窗前动态的斗鸡、羊,似木偶戏;当下城里玻璃窗贴的是机刻的胶纸“中国红”。
当年母亲她们每人有把剪纸专用的刀尖细长的小剪刀,便于剪、刻、扣空等。一把剪刀、一张红纸,空闲时尤其是正月初,她们纸不离手,手不离剪,按照自己喜欢的花样画好花纹,叠好样式后下剪子,剪子尖左右摇摆,剪掉的细小纸屑簌簌落下,拿起纸轻轻一抖,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窗花就在她们的手中大放异彩。为不影响窗户的光线,对画面镂空的尺度、空隙适当留取,确保大小适可、光线透亮。
窗花画面多选取松鹤延年、百子图、十二生肖、八洞神仙、花鸟鱼虫、喜鹊登枝、神话故事等吉祥图案。剪出的各种窗花惟妙惟肖,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贴窗花基本是在除夕下午或初一上午,母亲就将以前贴过或新剪的夹在报纸里的窗花拿出来,用唾液把窗花贴在已用白纸封好的木头窗上。从上到下,有长的、短的、方的、圆的,贴满大半个窗户,当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屋里,鲜艳夺目,使屋内增添了新春的喜庆,把年过的红红火火,年味儿浓浓。正月十五后便揭下,用报纸卷好、来年再用。
最有趣、好玩的是挂纸斗鸡(羊),既是剪纸,也像木偶戏,只是不用人操作。一般是在初一上午,母亲将事先剪制好的成对的鸡(羊)拿出来挂在窗前。有时挂剪鸡,有时挂剪羊,剪纸鸡(羊)造型制作巧妙、造型优美,高昂的鸡头,弯曲的羊角,形状逼真。
为使其动作的灵活美观,将其头、身、尾(或腿)先用红纸分别剪镂,剪好后贴在硬纸上再从硬纸上扣下,然后用线在胸部和腹部将三部分连接起来,连接点如轴心可灵活转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动的鸡(羊)形象,头、尾可上下活动;悬挂方法是将两只剪纸鸡(羊)的头、尾分别拴上细线,将拴尾部的线分别挂在窗户两侧土墙的钉子上,使其头对头,在室内有一定间距,头部的线稍长,在投破窗中间最上方的封窗纸,将两根线合并续到窗外,在窗外屋檐下立一细杆,用碎布做一穗子,将合并的两根线拴在穗子上后连在细杆上。室外一有风,就吹的布穗子摇摆,将室内接连鸡头的线忽拉近、忽松弛,拉近时两个鸡头就立起、碰创在一起,仿佛真的鸡(羊)在打斗、碰创,一拉一合,一聚一分,非常有趣,成为那个年代吸引儿童、老少开心的似玩具如游戏的景观。

在欣赏剪纸斗鸡的同时,母亲还会给我们讲窗花里的故事,尽管她不识字、没文化,但在她嘴里什么铁拐李、蓝采和,什么老鼠偷油等都讲得津津有味,至今难忘,前段写的部分瞎话都是源自当年母亲所讲。
窗花在扮靓屋舍,增添喜庆的同时,还使家乡的年味更浓。家家户户的窗花如同花展或比赛,大闺女、小媳妇拜年时坐在炕头上会对窗花点赞,通过她们的串门拉呱,谁家的讲究,哪个剪得精致等很快就在庄里传开,好的窗花也很快就让心灵手巧的巧妇如意复制。
窗花是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寓意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吉祥的期盼。
当下剪纸已成国粹,并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新科技的应用,在发扬手工剪纸的同时,电脑排版制作的各类窗花有纸质的、塑料的、透明的等品种齐全,画面也从古至今,讴歌正能量,赞美新时代,使古老的传统焕发新机。
红火富丽、热闹喜庆的新年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贴窗花,过个红红火火的大年!在美化居室环境、烘托节日喜庆、凝聚“年味”的同时,也扮亮各自的美好未来,使您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樊泽宝
六汪人,喜欢文学并用文字记录生活的60后,文章散见于报刊或微刊;山东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级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全区“十佳最美书香家庭”。


锦绣六汪,园艺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