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景陵在洛阳市北8公里处的邙山上,位于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是一雄伟壮观的大冢,由于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庄便命名为“宣武村”,后改为“冢头村”。
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年~515年在帝位,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北魏宣武帝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石帐座、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由此证明,地宫内陈设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规定的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对研究北魏时期的葬俗、陵寝制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道前20米处建有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内四壁镶嵌8幅描绘元恪生平的工笔画;展柜中陈列40余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复制品。
北魏宣武帝景陵气势壮观,结构完整,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文物、建筑、科研和观赏价值。现与古墓博物馆合为一处旅游点。

宣武帝元恪是北魏孝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本来这个鲜卑族的政权原姓拓拔,但孝文帝太喜欢汉人的文化了,另外为了便于统治国家,于是由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全盘汉化,连自己的姓都改成“元”,于是他儿子宣武帝也就开始姓元了。
帝据说从小很大度,喜怒不形于色,且高雅俭素,因为原太子元恂被废,才轮到这个小伙登上历史舞台。他在位期间(499年--515年),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仍处稳定发展阶段,当时也出现国富民康的升平景象,北方经济比较繁荣,他重修国子太学,重视教育、文化。他征五百万民工扩修洛阳城,使洛阳城当时四个方向规模各扩大了约十公里。他扩大对外联系,和伊朗、印度、朝鲜地域等国,保持密切文化、贸易联系。当时洛阳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大都市。

北魏政权统治日益腐朽,豪门贵族竞相奢侈。宣武帝崇信佛教极度痴迷,养西域僧人3000余人,建造龙门石窟。贵族争相效仿,佛教大行。当时仅洛阳城内就建佛寺五百多座。州郡修建寺庙多达一万三千多处。可谓触目惊心、不可想象。佛教泛滥,国家耗费的财力巨大,官吏贪污,加上灾荒连年,迫使天下时常暴发起义。在内忧外患中,元恪病倒并崩于洛阳,年33岁,被葬于邙山景陵。宣武帝之死,成为北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这个曾经牛气冲天的政权内部开始纷争不已,皇帝废立无常,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以自己为表率,要求子孙葬于洛阳。所以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均在邙山上。周围区域内还有许多宗室贵戚墓葬分布其间,成为以南北为轴线的北魏皇陵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