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粘牙事,宝鸡城里找张斌!
●吴万哲

张斌,现年78岁,陕西宝鸡人。
一个农民,一个曾经的修锁、修拉链、刻图章的个体户,一个身高不足1.65米、体重90多斤、精瘦如柴的老人,却与一连串生猛、英雄的名词相连,“反扒老爹”“反扒大侠”“见义勇为勇士”……
在36个春夏秋冬里,他凭着良知、胆识、机敏、睿智,专与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作对,抓获绺窃、拐娃婆、偷牛贼、制假团伙、百变骗、大毒枭、抢劫犯等大小蟊贼2300余人。
他,遭遇恫吓、挨打、身中数刀而不惧,身患癌症、罹难病魔而仍痴心不改,每日仍步履匆匆,奔走宝鸡市的大街小巷,“生命不息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不止,将最后一点余热奉献给社会”……
36年间,为抓拍犯罪行为,用坏3台照相机,2个摄像机,几部手机。曾被国家公安部评为“社会治安先进个人”,陕西省“见义勇为10勇士”“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学雷锋标兵”“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等称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专访、报道,荣获《中国新闻网》“反扒老爹”称号。
2018年2月,我专门寻访、采写了《乐见人间永无贼——速写宝鸡农民、民间“反扒大侠”张斌》的万字长文,我誉他为“西府奇人”,被称他为“大侠”。

文章刊发,有人要拍电视片,有人寻找他为自己帮忙。一时,他忙得更加不亦乐乎。
张斌近来又在忙什么呢?
去年春节前,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到各主要车站、街道、市场,人流量大的地方转,今年平妥得很,没贼了,转了几天,一个也没抓到。我说,这下你能好好歇歇了。
可他却歇息不了,又主动张罗为群众办起了“为难事”“难办事”“粘牙事”“难顽事”。

案例一:现代人情感丰富,吃了五谷想六谷,“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关系好时,如漆似胶,一旦臭胡,伤心劳神,对家人不好说,找朋友没人帮,打官司不立案,什么“总”呀“长”的,被折腾得死的心都有。这个时候,有人就说:去找张斌,他有办法。
他一出马,不几天,事情全摆平了。
案例二:许多人信奉钱能通神,遇事金钱开道。有时,钱送出去了,事却没办成,不要吧,感觉冤枉;要吧,张不开嘴。即便要,有人还背个牛头不认赃,说事虽没办成,但路跑了,饭吃了,酒喝了,钱花了,怎么给你退?
他出面了,讲情,说理,斗法,几个回火下来,问题解决。

案例三:他一天没事了爱到处转。偶遇一老汉,愁眉不展。他问,你有啥事,愁成这样?
老汉说,儿子是个退伍军人,受过伤,转业在一家大工厂工作,想调个岗位,一个人说送一万元就能办成事,结果钱送了,事却没办,儿子年龄大了,还连个媳妇也没找下。能不愁吗?
他问明情况,说:这么点碎事还找啥人、花啥冤枉钱哩,我给你办!老汉说:你有熟人?他说:我没熟人,但保证给你把事办成。
老汉不相信。他说,你等着瞧。
当夜,他给企业老总写了一信,言明老汉儿子情况,讲述国家有关伤残军人安置政策、规定、言说没按政策办事的厉害、错误等等,挂号寄给工厂。
不久,老汉笑成一朵花请他喝酒,还外带一个大红包。说:儿子岗位果然调了,先在门卫,后到检验科,还赢得了一个姑娘的芳心。老汉边喝酒边问他:你找的啥关系?
他呵呵一笑:我找的“大领导”!老汉迷惘,他说,我的大领导就是国家法律政策,我就是用法律、政策说服企业领导的。
案例四:有个大老板,身体一向强壮,突患急病过世。家中先房、后房留下几个子女,为分家产,继承遗产,先吵嘴,后打架,动刀动棒,头破血流。找公安,告法院,扯了几年皮,也没结果。有人说:去找张斌吧,他本事大,或许能处理好。
他来了,先将一家人数说一通:父亲一世英武,刚过世,就为家事闹得鸡犬不宁,既毁父亲英明,又令外人笑话。接着,讲“和为贵”的道理。说理一毕,才问事情来龙去脉,比照法律条文提出具体详尽解决办法。再大讲“家和万事兴”“打断骨头连着筋”之类的“亲情”。
直说得一群儿女哭得稀里糊涂,乖乖在和解协议上签字画押。
问题解决,不久又出新的情况:老板生前包养的“小三”找上门来,还带个孩子,又要分遗产,且孩子已做DNA鉴定确认。这一来,刚处理好的纠纷,又起了重大变化。他又出面重新调解。
眼看着碗里的饭被外人抢走,再要重新分配,难度山大。他还是依法、依理、叙情,比前说后,事情终归圆满解决。

张斌的故事,如秋天架上的葡萄,一说一嘟噜,讲上三天三夜,怕也只是冰山一角。
他与坏人坏事斗争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对国家大小、新旧法律、各行各业规定、政策挖得门清,到如今,每天还坚持学习三五个小时,各家电视台《社会与法》《经济与法》是他必看节目,天天学,日日看,与时俱进,所以办起这些难顽事、粘牙事来,轻车熟路,一办一个准。
他说,现在许多人不学习,不懂法律、法规;遇到事情不懂办事程序、渠道,瞎子夹一页毡——胡扑腾。有些人有理事,办成了没理,有些人还上当受骗。也有一些人,事情一出,就想到找政府,报警,打官司,可想没想到,领导忙得大事也抓不过来,哪有精力管一般的小事?即就是国家司法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不能事事都找警察,打官司吧?
还有,如果真打起官司来,取证,调查,劳心费神,花时间,伤情伤面子不说,光律师费、诉讼费、执行费,就花一河滩,而且许多时候还不一定能打赢,即便打赢了,也弄得各方一身伤痕,利益也损失得差不多了。
我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案子,一般人看起来,是赢官司,经律师一代理,反而输了?
他说,法院断官司,依照的是法律条文、证据办案,许多人把官司给律师一委托,就不管了,你虽然有理,但没有证据,再好的律师也办不好。再说律师代理案子非常多,整日忙得脚炒菜,哪能静下心来细心研究、千方百计寻找有效、唯一、最佳解决途径?一件事,稍微考虑不周,介入的路径不对,就会得到差异非常大的不同结果。还有,法院办案,讲的是法理,而不是公理、情理,而公理、情理、文化、约定俗成等,又往往最能打动当事人!
听了他的话,我恍然大悟!
他告诉我,他每遇一件事,都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寻找解决的途径。因此,许多在别人看来无法解决的“难顽事”“粘牙事”,都能妥妥切切的摆平。还有,要走司法程序,一是麻烦,二是太慢,三还要交数量不菲的费用,一些小官司,即便赢了,也不一定能拿到多少钱。这怕也是人们乐意找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了粘牙事,宝鸡城里找张斌!”成了宝鸡市民一句口头禅。他的家中,常常宾客盈门,宛如一家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