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巩黎雅和杨波》
作者: 牧 仁
北京西站的站台渐渐远去了,两个年近花甲在京城打拼的夫妇,那流泪挥手的身影也渐渐模糊了。而我却觉得她们似乎随着南下的列车与我们同行。往事和着泪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我和老伴的双眼………
杨波、巩黎雅,是一对夫妇。来自中国最大的城市——铁岭。然而,与她们相识却是四十多年前在美丽的巴尔虎草原阿木古郎。
上个世纪的1977年,妻子(当时还是未婚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支边来到新巴尔左旗医院工作。新巴尔虎左旗所在地叫阿木古郎,是一个距离中蒙边境仅40公里的偏远小镇。它距离海拉尔200多公里,距离满洲里300多公里。距离著名的达赉湖150公里。
当年的阿木古郎通讯交通十分闭塞,当地的居民除了拥有户口本外,还要有当地派出所开具的居住证明。外地人到此是要去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到边防的证件。黎雅的爸爸是边防部队军官,所以她也是随着父母来到边防,在部队的大院里长大的。杨波则是入伍来到了边防部队服役,在团的卫生队工作。因为妻子在新巴尔虎左旗医院工作,所以与驻军部队的卫生队有联系,有时就去部队的卫生队给他们讲课,或者有部队的医务人员到医院来实习,这样就和杨波他们认识了。妻子和黎雅相识,除了她父亲也是部队的原因,还有莉雅经常到医院来帮忙。这样因为都是部队子女,又都是外地人在他乡,所以她们很快就交上朋友,成了十分要好的姐妹。
等到我1979年第一次到阿木古郎去看望未婚妻时,黎雅已经和未婚妻相处将近两年多了。这样我也就有幸认识了黎雅和杨波。因为都是当兵的缘故,很快我和杨波也成了好朋友。就是在这次看望未婚妻的几天中,黎雅紧赶慢赶地给我织了一双厚厚的毛袜子。因为当时天气很冷了,当我赶回部队的时候,这双毛袜子就穿在了我的脚上,它不仅为我抵御了从巴尔虎草原到海拉尔一路的风寒,还在以后几十年生活中,为我在冬季来临没有开暖气的这段时间,起到了极大的保暖作用。在山东的十几年,每年的冬季我都穿上这双厚厚的毛袜子。时间久了,毛袜子磨出了洞,我就请驻地附近的老乡给缝补上。以至于后来每当冬季取暖期没到的时候,我都把它穿在脚上。它既是未婚妻和黎雅的姐妹感情,也是军民鱼水情的一个重要标志。40多年过去了,这双袜子仍然保存着。前不久回承德家中,我还穿上了这双毛袜子。这双寄托了姐妹友谊,兄弟姐妹感情的珍贵物品,联系着我们40多年的情谊。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我和老伴儿及黎雅杨波的友谊还在延伸继续。
那年妻子有了儿子后,在巴尔虎草原极其困苦,我在四千里外的鲁南军营,实在是谁顾及不到谁。后来妻子调回承德岳母身边,相互有了照应,也解除了我的担忧。
妻子虽然离开了巴尔虎草原,但她和黎雅妹妹和杨波弟弟的联系一直不断。这个时候黎雅和杨波也结婚了。杨波转业回到了他的老家辽宁铁岭八面城,黎雅自然也随夫调回到了这个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活。杨波在部队是搞医的,专业是外科麻醉,所以很快就成了铁岭市某医院的业务骨干。经过多次进修,技术更上一层楼。黎雅在八面城百货站上班。由于她是党员干部身份,工作相当能干,很快就被认命为针织科的科长。虽然自己的工作很忙,但她是个孝顺的媳妇,对待公婆如父母,一家人欢欢乐乐,安安静静的生活着。不久他们有了女儿杨洋。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他们同当时的同龄人一样拼搏奋斗着。日子虽然紧巴但也充满活力希望。
大约是在1988年,我和妻子,儿子及岳母回内蒙古老家,顺便去八面城看望黎雅杨波,相见是快乐难忘的。虽然住的地方还不是楼房,但家被黎雅收拾的干干净净,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我们为她们的付出称赞,为她们的团结一心勤劳感动鼓劲。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到了90年代初,社会的变化之大令人目不暇接,适应不及。这时杨波早已成了医院外科的主力。工作繁忙,家里住上了楼房。黎雅也早已由八面城调到铁岭,做二级批发部经理,工作做的风风火火,年年被评为劳模。女儿杨洋上了中学,高中直至上了大学,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是,面临着国企的改革,她们的压力也一天天大了起来。
95年春,我去沈阳公出的机会,便顺道去铁岭再次看望她们。这时的铁岭已像个“”大城市”了。黎雅杨波一家也随着大城市的变化在提升着。短暂的相聚,再一次升温那持续不断的友情和亲情。这期间,每年春节黎雅都会寄来当地的土特产品,还有特意为我织的两件毛衣和两双袜子(加上以前的已三双了)。黎雅说当年在阿木古郎的那双已经太旧了,给姐夫再织双新的。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的通信中,我曾说起过那双毛袜子。黎雅妹妹记住了,就用心地邮寄来了这么多。我知道那样大的毛衣,织出来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这份情谊我和妻子常常记起,又多次说给朋友们听。就这样友情渐渐演化成亲情了。
转眼黎雅杨波的女儿杨洋大学毕业了。她学的是新闻播音专业,毕业后在铁岭电视台工作,我们为她高兴。当杨洋在大赛中获得最佳主持人奖时,兴奋得我们还发去了贺信。孩子们长大了出息了,可我们也正在变老。由于一些原因,杨波被抽调到也门去援外,一去就是两年多。这可苦了黎雅,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又要照顾孩子,困难可想而知。直到女儿杨洋结婚后,她们的状况才好转些。后来杨波完成任务回来,单位却没能给他留出合适的位置。无奈,杨波毅然辞职出走京城打拼,被北京某医院聘为主任麻醉师。黎雅也随着改革下岗了。她们一起来到了京城,做起了”北漂”。别人都是在年轻时闯天下,她们却在近老年时被迫打工,情形是令人有些心痛。好在他们俩在一起,又是十分自愿的出来干,也算是快乐的。
黎雅是个极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她老家是山东鱼台。山东人特有的真诚直率热情在她身上体现的近乎完美。山东人又有勤劳不怕吃苦的特征,这些都在黎雅身上得到了体现。住街坊邻里是个好人缘;在单位团体是口碑好的;工作上肯干钻研。她从小就不服输,下乡期间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坚持自学,获得了函授大专学历,并考取了当时的财会干部身份。如今她又迷上了织锦绘画书法,绘画还在老年大学得过奖。她自学的绘画牡丹图,已经有人出价要买了。在京城不到三年,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做讲师、跑业务,老板助理,成了她打工公司老板的“红人”。杨波仍然忙于他的手术业务,有时连星期天都难得休息,虽然是累点儿,倒也算舒心。医院给了他们一间宿舍,可以做饭。小屋子被黎雅整理的像个公寓,又像个书房。墙上是她书画作品,柜上是杨波的业务书籍,厨房里腌着各种小菜,“北漂”的生活能搞到这样,怕也只有黎雅杨波这对花甲打工仔了。
人生的路上,谁都有过沟沟坎坎的,黎雅杨波也经历这个时代大变革的冲击。社会的单位的儿女的都有过。但她们有着一颗善良执着的心态,总是在困难中找到那个亮点,继续奔波前进。在我看来,她们的故事可以写成一个长篇,也一定能启迪后人。
难以形容的友情亲情,暖着我和老伴儿的思绪,在列车上像过电视剧一样,一集一集的掠过………
能在茫茫人海相遇就是个奇缘;能把美好的相遇织成长长的牵挂,直到人生的老年还在延续,那该是多么大的福份啊!
——牧 仁酿于北京——深圳列车上
落笔于2019.11.16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