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答禄与权,字道夫,蒙古人。仕元为河南北道廉访司佥事。入明,寓河南永宁。洪武六年,因荐授秦府纪善,改御史。请重刊律令。盱眙民进瑞麦,与权请荐宗庙。帝曰:“以瑞麦为朕德所致,朕不敢当。其必归之祖。御史言;是也。”明年初为广西按察佥事。未行,复为御史。上书请祀三皇。下礼官议,遂并建帝王庙。且遣使者,巡视历代诸陵寝。设守陵户二人,三年一祭,其制皆由此始。又请行禘礼议格不行。改翰林修撰主事,降典籍,寻进应奉。十一年以年老致仕。
答禄与权(约1312--1386),字道夫,晚号洛上翁,西域乃蛮答禄氏。乃蛮部落为成吉思汗攻灭,乃蛮遗民答禄氏隨蒙古进入中原。曾居住在河南扶沟、南阳,元明之际入籍永宁。蒙古人,大曾祖父名叫抄思,是元初立下战功的重要功臣,《元史》抄思传记载:“抄思,乃蛮部人。又号曰答禄。其先泰阳,为乃蛮部主。”元末明初文官和诗人。字道夫。蒙古族。据称其先人有号答禄子者,子孙因之,故以答禄为氏。自号洛上人或洛上翁。元惠宗(顺帝)至正(1341—1370)初,登进士,任秘书监管勾,后出任河南北道廉访司佥事。入明,寓居河南永宁。洪武六年(1373),被引荐与明太祖,授秦府纪善,旋改任监察御史。七年,受命出任广西按察佥事,未行,复为御史。曾上书请重刊律令、祀三皇等策,被采纳。后改翰林院修撰,因坐事,降为典籍。九年(1376),晋职为应奉。十一年,以年高致仕。平生博学多识,工诗善文,与当代文豪宋濂过从甚密。所撰诗文较多,有《归有集》10卷传世。
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征西辽,屈出律当时在可失哈耳,闻讯西逃至巴达哈伤的撒里渴儿地区,被蒙古军擒斩于山谷中。乃蛮灭亡以后,人民被分配给蒙古诸王和那颜为奴,部分人逃往中原,参加了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与攻金的蒙古军作战,“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十分勇敢。屈出律的后人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在元朝作官。
乃蛮部位于蒙古草原的西端,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时最后攻灭的草原部落,国主号“太阳汗”,族中信奉基督教。乃蛮部亡国后,太阳汗死,其子屈出律逃亡今天的新疆一带,投靠西辽国主。屈出律之子敞温死于逃亡途中,敞温之子即抄思,年纪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终被成吉思汗的大军俘获,从此归于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的身边长大。
“抄思年二十五,即从征伐,破代、石二州,不避矢石,每先登焉。雁门之战,屡捷。会太宗命睿宗平金,抄思执锐以从,与金兵战,所向无前。”成年后的抄思,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勇士,随同蒙古军参加了华北一带的战争,成吉思汗去世后,他又跟着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即睿宗),加入到灭亡金朝的战争中。
《元史》抄思传又记载:“金兵垒于三峰山,抄思察其营壁不坚,夜领精骑袭之,金兵惊扰,遂乘击之,拔三峰山。”抄思立下了大功。
抄思四十四岁去世,其子别的因尚在襁褓之中,其妻张氏将别的因养育成人,曾经常训导别的因:“人有三成人,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否则禽兽而已。”别的因很听妈妈的话,“受教唯谨”。
元朝建立后,别的因奉命出任“寿颍二州屯田府达鲁花赤”、“明威将军、信阳府达鲁花赤”等职,在任期间,为民除害,颇得民心,后又出任“昭勇大将军、台州路达鲁花赤”等职,八十一岁去世。
别的因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不花、文圭、延寿,“子不花,佥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文圭,有隐德,赠秘书监著作郎;延寿,汤阴县达鲁花赤”,别的因的后人弃武从文,“孙守恭,曾孙与权,皆读书登进士科,人多称之”。
洪武六年(1373)赵翥由礼部侍郎擢升礼部尚书,后又拜工部尚书。他向洪武皇帝朱元璋推荐永宁元朝答禄与权,答禄与权是元至正二年(1342)进士,至正九年出任秘书监管勾,至正二十一年改任翰林院经历。在元朝文人的记述中,答禄与权会多种语言,为人诙谐随和。元朝灭亡前夕,答禄与权任河南江北道廉访司佥事,任河南江北道廉访司佥事,于明洪武六年归附明朝。
入明后的答禄与权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六年(1373)二月,答禄与权出任秦王府纪善,成为朱元璋次子朱樉的身边人。同年四月,答禄与权向朱元璋进言,请求重刊“律令宪纲”,提议得到朱元璋的赞许。五月,朱元璋赐答禄与权“羊酒”,并赐其妻罗衣、白苎衣各一袭,以示宠遇。六月,盱眙县民呈进双穗瑞麦十六本,答禄与权建言,瑞麦“宜荐之宗庙”,朱元璋称许道:“御史所言良是。”为此,答禄与权写成《进嘉禾颂》,此颂至今仍保留在《永乐大典》中。此项记载也表明,答禄与权已升任“御史”一职,常在朱元璋左右。
八月,答禄与权又进言,建议为三皇(伏羲、神农、皇帝)及历代帝王建庙,也得到了朱元璋的支持。
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答禄与权年老,朱元璋赐其致仕,享受退休待遇。洪武十四年三月,朱元璋不忘旧人,下诏赐翰林院及谏院答禄与权等六十八人罗衣各一袭。朱元璋一生杀人无数,但从他和答禄与权的有限互动来看,朱元璋也并非冷酷杀手,自有其温情的一面。答禄与权作为一名蒙古人后裔,在明初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能够享受退休生活,得到善终,当然多亏了朱元璋的关怀与善待。“答禄”是蒙古语“掌印”“镇守”的意思,这个家族既然以答禄为姓,自然出身不凡。其祖先就是乃蛮末代君主太阳汗。乃蛮部是世居蒙古高原西部的强大部族,太阳汗在与成吉思汗争夺蒙古高原控制权的战争中兵溃身死,其子屈出律在国亡后,率领部分族人逃到西辽,后伺机篡夺西辽君主菊儿汗的政权,并一度成为西域霸主,直到被成吉思汗派遣哲别率军攻灭。



答禄与权晚年隐居河南家乡永宁,自号“洛上翁”,他的好友、明初著名学者大臣、《元史》领衔主撰者宋濂曾写诗六首,为致仕还乡的答禄与权送行,这组诗保存在《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类中,诗题为《赠洛上翁山居》
其一
红鞋金带荔枝花,三品词林内相家。
归去山中无俗事,瓦瓶春水自煎茶。
其二
乞与山童润笔钱,归时正及早春先。
玉堂分取薇花树,种在双溪浅水边。
其三
山僧羽客莫相过,碑版人间刻已多。
以此黄庭不须写,自开池水养群鹅。
其四
荣归诏许老山垌,火枣交梨养性灵。
秘府图书翻阅尽,却从方土借丹经。
其五
几年簪绂近天颜,白发休官诏许还。
先世受封沾圣泽,后昆承宠侍朝班。
其六
心同金石孤忠在,身入山林万虑间。
回首玉堂春昼静,何时重听佩珊珊。
就所见资料而言,没有有关他在河南任职的具体记载。元末战乱中,当元代驻河南政权机构覆灭之后,他曾在河南洛水上游的永宁县山中避乱,并移家迁居于此。所以明代文献都称他是永宁(今河南洛宁)人,他自己在题咏中则自称是“洛上人”。
关于答禄与权的居住地,《宋廉赠洛上翁》其二有“乞与山童润笔钱,归时正及早春先。玉堂分取薇花树,种在双溪浅水边。”之句,这里应是答禄与权家族的居住地,其名上村《双溪》,又名双沟。东边是沟,西边是沟口,地形特征是两条溪水汇聚之处。在沟口的上村正是南北、东西两条溪水流经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背依全宝山,这里一年四季分明,立春一过这里百草树木开始萌发新芽,地上的白蒿、黄黄苗、野韭菜、香椿给进山人带来丰富的山珍宝贝。夏天外面己是36.7度,而这里气温只有23-25度。10月中旬起,这些地方便红叶似火、漫山遍野,犹如锦霞弥漫天边,这里秋天是红叶的世界,红色的海洋,一片红装素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里有红彤彤的柿子;黄灿灿的沙梨;一串串黑红色的山葡萄;还有满山坡的板栗;一架架的猕猴桃;山萸肉、挑子,什么山果都有。秋色尽染、红叶流丹,大气天成、令人陶醉。满山遍野的红叶是秋天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


这里还发现了在清中期时女史杨芬的墓碑。女史;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隋世王劭上疏,请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内仪,付於外省。” 明沉德符《野获编·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陞女史,陞宫官,以至六局掌印。”清朝康熙对女秀才以上,知识妇女的美称。但這里的杨芬女史,有待史学家於以考证。
据著名元朝文学研究学者杨镰、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王梅堂先生、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民考证,诗中提到的“红鞋金带”,是蒙古乃蛮人的传统服饰特征,说明虽经数代、距今,将近七百余年,答禄与权及族人,还保留着部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这是答禄与权祖上传给他们后代的祖训和优良家风。而我县答禄与权的后代,鲁姓是否还延续着“红鞋金带”的传统服饰特征和民族生活习惯,也有待有心人士进行深入了解、挖掘、观察、研究。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