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呓语
文/青山(贵州/开阳)
龟宝鼎:位于龙水小河口库湾区,风光迤逦,景色宜人。据说,那里有一段离奇的故事:风高月黑夜,血溅满天飞。龙湖有轶事,龟头匐戏水。
———题记
相传五百亿年前,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只修行千年的老龟,为了觅食,不远千里,从瓮安江界河逆流而上。正好这个时候,那个时刻,由开州大石龙方向,另有一条同样修行千年的巨蟒,为了求偶,在不经意间顺流而下。
在瓮安与开州水域交界的地方:如今的龙湖渡口。老龟、巨蟒,这两只庞然怪兽,蓦然在水流湍急的幽谷狭路相逢。瞬间、天昏地暗,星隐月没,浊浪滔天。只见巨蟒翻江倒海,老龟仰天长啸;两相对峙,风起云涌。须臾间,巨蟒腾空而起,疾如星火,闪电般紧紧缚身于龟壳。老龟头颅左右摇摆,发出阵阵嘶鸣。阴影中唯见老龟上下两颚猛然下垂,可怜的巨蟒三寸之处,便紧锁于龟之血盆大口。
风疾雨骤,野旷天低。
一场惊世骇俗的殊死博杀,整整持续了三百六十五个昼夜。后因血腥漫延,惊动了龙宫水族,龙王便遣虾兵蟹将前往打探。龙王得知隐情,便火速稍信于天庭。只因龟蟒大战,触犯天条,引得人间民不聊生。玉帝怒颜,就在龟蟒大战的最后一博,怱然夜空一道闪电,两声惊雷,龟蟒各自发出一声哀鸣的惨叫,一场血腥的搏杀瞬间戛然而止……千百亿年后,便形成了如今龙湖“龟头戏水”的奇异场面:龙水一道靓丽的风景。
后人据此传言,便将此地美其名:龟宝鼎。
其实《龙湖呓语·龟宝鼎轶事》,原本就此搁笔;但忽又转念一想:那年那月,既是“龟蟒大战”,为何如今仅存“龟头戏水”一说?为何不叫“龟蟒戏水”呢?当年那场激战中的巨蟒,如今又去了哪里?
后有轶闻,在五百亿年前那场龟蟒大战中,随着“夜空一道闪电,两声惊雷”之后,激战中的巨蟒,早已化作一缕青烟遁去……原来,巨蟒并非真正的蟒,而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敖玉,也就是传说中龙王三太子(白龙马)的化身;而那只修行千年的老龟,亦非别人,却是吴承恩笔下所描绘的“通天河”的主人:老鼋。
青山不禁疑惑,西海龙王三太子敖玉为何要化身巨蟒与老鼋在如今的龙湖渡口激战厮杀?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来民间另有传言,如今的龙湖,本系乌江主流,乃《西游记》中所载通天河的前身。老鼋本是通天河主人,只因有位叫作灵感大王的鱼精前来与老鼋争斗,并占其巢穴通天河。后因唐僧师徒去往西天拜佛求经,途经当年的通天河--如今的龙湖渡口。缘于悟空助力,赶走侵占老鼋巢穴的鱼精,夺回巢穴。为答谢唐僧师徒,老鼋背负唐僧师徒渡过水流湍急的通天河。渡河中,老鼋请求唐僧代问西方如来佛主,几时能修成正果。遗憾的是,唐僧师徒到了灵山求得真经后,却忘了老鼋的嘱托。是以唐僧师徒在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的途中,本该历经八十难;但最终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纯系老鼋所为。正因为老鼋的这一莽撞行为,冥冥中引起了龙王三太子敖玉的不满。在取得真经返回东土大唐后,龙王三太子为了掩人耳目,便化身巨蟒潜往通天河--如今的龙湖渡口,与老鼋展开一场惊世骇俗的殊死搏杀……

话说西海龙王三太子化作一缕青烟遁去之后,深感自己罪孽深重,为了逃避天庭追究,便悄然返回其伯父东海龙王敖广府中避难。由于龙湖引发的龟蟒大战持续了三百六十五个昼夜,导致沿河两岸连年洪水泛滥,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加之敖玉前有纵火烧毁玉帝明珠,后有误食唐僧白马,本应处斩。后因南海观音出面,才幸免于难。
龟蟒大战事发三千年后,在堂兄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的再三劝诫下,敖玉终于自返天庭,向玉帝负荆请罪。
鉴于敖玉对自己所犯下的各项滔天罪行供认不讳,再加之各路天兵神将及南海观音联名上书,玉帝终于下旨赦免龙王三太子于死罪。为了将功补过,敖玉自动上书请奏:为祈保龙湖两岸百姓今后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主动请缨化身为石,驻守开州湖畔清水江渡口:也就是如今米坪与龙水交界的大石龙。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有龙必应有水,有水必应有龙。
如今“龙水”一名的由来,想必应该缘于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