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春秋文刊】上刊作家海佳作欣赏>>>《二斤猪肉》
(原创)
文/海
市场经济是一张晴雨表,如果商品流通领域在产供销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将会导致物价指数的波动。
眼下,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一直在飙升,许多人望肉兴叹。可是,猪肉再贵,毕竟还是可以拿着钱随意买得到的。因为,我相信,如今我们的国家,绝对不会再重蹈持币无货那个年代的复辙了。
儿子和孙子都喜欢吃肉,尤其喜欢吃红烧猪肉。我喜欢下厨颠勺,尤其擅长做红烧之类的佳肴。前天清晨,我在菜市场买五花肉的时候,无意中遇见了一位故人,一下子又勾起了一桩陈年往事。
记得那还是在我十多岁的时候,学校刚刚放了秋收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一年的暮秋,疾风裹夹着寒气,格外地袭人。许多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耐不住风寒都病倒了。姥姥在长甸患上了重感冒,被母亲接到了我们家里静养。听人说,喝点熬的姜糖水发一发汗,姥姥的病情就会好的快一点,我手里便攥着母亲给的一块钱,跑到供销社去买糖。可是,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里,农村供销社的货架子上都是空荡荡的,红糖白糖沙糖怎么会有呢?还算幸运,那天,我竟然能够拎着半斤古巴糖往家赶。
返家的路上有一条近道,正巧,看见我的老师和他的哥哥正在自家门前忙着卸苞米棒子。老师见我先是一笑,然后很不自然地对我说道,林海啊,有件事情老师实在是张不开嘴。我说,老师您说。他言道,母亲患病躺在炕上一个多礼拜了,就馋猪肉馅饺子。可是农村又买不到肉,听说部队大院里经常杀猪,我想让你帮个忙,你看行吗?望着老师乞求的目光,我思忖着点了一下头。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城镇居民实行供给制和商品票证管理。就拿油和肉而言,每月每人才供应三两豆油,发半斤肉票。农村人除了过年杀头猪,平常真的连肉星都见不到。当时部队生活虽然艰苦,但是 ,父亲所在的部队是全军闻名的“军中大寨”,每个连队每个月也能够保证杀上一头猪。
回到家里,我将此事告诉了父亲,求他想一想办法。父亲一辈子坚持原则,从来不搞特殊化,但是第二天出完早操回到家里,手里却拎了一块猪肉。原来,是父亲去团招待所食堂,讲明事由以后花钱买回来的。这块猪肉起码有二斤多,母亲想切下一小块肉来,给正在病中的姥姥也包上一顿饺子吃,不巧被站在身后的姥姥看到,她上前一把将菜刀夺了下来。然后说道,人都是有脸皮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是不会张嘴求人的,还是都给人家拿去吧。
那天,我手里拎着老师的渴望,怀揣着姥姥的嘱托,向着老师家的方向大步奔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就好像是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既兴奋又自豪,感觉犹如办成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情在我的脑海中早已经褪去。就在前天清晨,我到菜市场去买猪肉,站在身旁有一位老人也在买肉。左瞅右瞧,总是觉得非常面熟,仔细端祥,原来是当年老师的哥哥。虽然五十多年没有谋面,虽然他已年过八旬,但是歪歪的脖子就是他的特征。因为,住在永甸街里的人们都认识他,他是当地的一位居家大夫,外号叫赵歪脖。
自我介绍以后,他也认出了我,说我还是小时候的模样没咋变化,只是脸型胖了许多。他对我说,如今已经在丹东买了楼房定居,望诊闻诊,寸关尺号脉那件行医的事情早就不干了。看见我刚买到的猪肉,他也晃了一晃自己手中的猪肉,然后呡嘴一笑说道,这一阵子猪肉价格确实是挺贵的,可是,谁叫我这辈子就馋这一口哇。话锋一转,他又提起了当年的那一件事情。我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您怎么还记在心上。他说,这怎么会忘记呢,虽然母亲和弟弟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活着的时候他俩时常会念叨着。母亲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总是说,那顿猪肉馅的饺子真的好香啊。
那天清晨,在嘈杂声一片的菜巿场,在摆滿新鲜猪肉的摊床前,我们依依不舍地互相道别。老人家手里拎着一块猪肉,我手里也拎着一块猪肉,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往家里面走去。
【作者简介】
海,原名杨林海丹东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