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听泉
关注
贸易超限战:日本为何作死偷袭珍珠港
2019-10-15 16:45:11
4.5万
域外趣闻

近日剧荒,于是又重温了一下多年前看过的经典战争片《珍珠港》,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得意洋洋、张牙舞爪的日本零式飞机,以及损失了几乎整个太平洋舰队主力并伤亡三千多名将士的美国人之哀嚎,而是那两个神勇的美国空军的情感错位而演绎的可歌可泣的凄美人生,那种驾驶飞机看云海日出的浪漫,倒是极大冲淡了战争场面的血腥,甚至可以当成是一部另类温情脉脉的爱情片,果然是视角刁钻、手法高妙、有血有肉。
当然,作为历史写手,关注点绝对不会是帅气空军的情感纠结,最终的切入点一定也是空袭两字,我相信我的读者们也很乐意知道当时国力和军力远不如美国的小日本,为何就铤而走险甚至于孤注一掷要偷袭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还因此在中途岛大败,终了又吃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而一败涂地的呢?
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讨论,有历史评论者认为,日本之所以自杀式挑战美国,皆因中国顽强的抗日战争打乱了其速胜的部署,加上入侵苏0联受阻以及美国贸易0战(石油与战略物资禁运)的影响,看到油尽灯枯自己的舰队和战机都将成为废铜烂铁,只能破罐子破摔打一场没有胜算的死战(对于这一点,连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山本五十六都敏锐预料到了),因为就剩下半年左右的石油用量,与其等死,不如战死,这也符合日本“武士道精神”,何乐而不为?或许还因此迫使强悍的美国取消贸易禁运签定一份有利于日本的和约呢。
就在此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坚持自己偷袭珍珠港的实施计划,为了这种不可完成的破局任务,山本五十六还以辞职相威胁,要挟刚刚履新首相职务的东条英机,如果不偷袭珍珠港的话。
按照当时的统计口径,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逊于美国,工业产值美国是日本的20倍有多,钢产量也是相差悬殊,如果打的是常规战,日本根本耗不起,只有用闪电战术闪击美国,可能才有速胜的一点希望,山本五十六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侥幸心理,逼迫东条英机开战,这个典型是一种现代人所说的“不作不死”的模式。
从当时的历史上看,似乎日本人也有作死的一点资本。史料显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文明开化道路之后,国力便不断增强,从此军0国主义便逐渐抬头,还由此催生了称霸亚洲独占中国的野心,却与美英列强在亚洲的利益相抵触,美国因而限制日本军舰的建造计划,让日本十分不爽。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实施十分严厉的对日本禁运政策,实行经济制裁,让资源紧缺的岛国日本陷入了物资十分匮乏的状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钢铁更是捉襟见肘,面临“断炊”,狗急跳墙之下,不服输的日本人便只能选择“与美国干一炮”,趁美国被打懵之后手忙脚乱而夺取东南亚的战略资源,以解燃眉之急。这正如在日美合拍的一部关于偷袭珍珠港的电影《虎!虎!虎!》中山本五十六被引用的话:“我恐怕我们将一个沉睡的巨人唤醒了,现在他充满了愤怒”一样,本来这种偷袭就是一种无奈之举,充满着不得已而为此的侥幸味道,而打仗是很难用侥幸二字来取胜的,正所谓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否则很少有真正的胜利,尽管最初会占到一点便宜。
应该说这是相当有想象力的超限战,而且打仗相当顽强的日本人也由此占到了很大的便宜。正如某些战争资料所表:“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美国,350余架日本飞机对珍珠港海军基地实施了两波攻击。日本炸沉了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炸毁了188架飞机。”在美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日本也暂时取得了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控制权,进而要掌控东南亚。
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便正式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爆发,美国由袖手旁观到迅速加入二战战团,便战争性质成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大战,日本此后便被打得晕头转向,直到吃了两颗可怕的原子弹被迫投降为止,也是“天要灭它必先使它疯狂”的最好诠注。
来源于新浪博客:原作者鼎湖听泉
编辑李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