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而 复 得
文/赵金凤
☞♬ ♬ ♥♬ ♬ ☜
“老板,过油肉拌面要一个。”话没落地,进门的是陈师傅的妻子。喊了一嗓子后女人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我在烟熏火燎中精心制做了一份过油肉拌面端上桌。余光看到她手边放了一摞“寻人启事”。随口就问了一句“谁丢了?印这么多的寻人启事?”
“丫头丢了!”女人程序化地回复了一句,只管埋头吃饭。
一阵惊愕穿心而过,我这才注意到,平时女人手里总牵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女孩,今天不见了。

我唏嘘不已地说:“那赶紧找啊?”
“找她不划算!还不如自己再生一个!”她的话再一次让我惊憾不已。
女人有轻微的精神不正常,说出的话也会始料不及,但今天让我太感意外了!
好奇心促使我问清了缘由:原来两天前,这个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女儿去赶集,这里叫“巴扎”的地方。
“巴扎”上熙来攘往的人流你拥我挤,才两岁多的女儿被自顾自的妈妈甩到了脑后,自己买了物品提回家,却怎么也没想到身后还跟了个孩子。

回到家后才察觉孩子丢了,女人怕受怒受谴责,没敢告诉丈夫,晚饭也没吃就自己悄悄睡下了。
第二天起床时,陈师傅边穿衣服边习惯性地环视了一遍床上。平时一张床睡着夫妻俩和一双儿女,今天总觉得少了一个人。开始逐个翻看,这一扒拉才发觉,小女儿不见了。就把酣睡中的妻子叫醒,才得知女儿头一天在“巴扎”上就已经丢失。
陈师傅疯了似地跑去昨天丢女儿的地方,此刻的“巴扎”空旷安静没有一个人。
女儿丢了,原本不善言辞的陈师傅更加沉默寡言了,失去女儿的痛苦让他一蹶不振,经常一个人喝闷酒,独自在黑夜里苦苦思索怎么才能找到女儿,可女儿真的丢了,再也没回来。
陈师傅两口子是四川人,生了一儿一女。男孩是哥哥,已经读小学,妹妹才两岁多,俩孩子眉清目秀,惹人喜欢。虽说妻子精神不正常,不能帮着分担家事,但看着一双儿女乖巧可爱,陈师傅也觉得生活十分美好。可现在小女儿丢了,茫茫人海,小女儿像一片叶子被风吹得无影无踪。
家里开了汽车修理铺,是陈师傅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妻子因病赋闲在家里什么都不做,里外都是陈师傅一个人在操心。接送儿子上学,经营修理铺的生意,照顾一家四口的方方面面,他是忙的脚打后脑勺。
因此,从没见陈师傅穿过一件干净衣服,什么时候都是满脸黑油浑身脏乎乎。但面对自己可爱的一双儿女,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愿意乐在其中。
现在心爱的女儿丢了,陈师傅再也无心打理修理铺的生意,整天东奔西跑,到处寻找女儿的下落,可女儿人间蒸发般消失不见了。
该问的人都问过了,该找的地方都找遍了,女儿丢的没有一丝痕迹。
时间在推移,四季在轮回,好几年过去了,陈师傅一家对丢失女儿的事情也变得云淡风轻。
就在所有人把这件事情逐渐淡忘的时候,好几年没回老家的陈师傅,在远方父母的召唤下,携妻带儿踏上了回四川老家的火车。曾经是夫妻俩一双儿女的四口之家,现在女儿丢了,变成了三口之家。
在老家过春节可真热闹,爆竹声迎来了新年的钟声。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推杯换盏酒过三巡,大家又说又笑开始讲笑话,说一些趣闻杂谈助兴添快乐。
陈师傅由于喝得过猛,体力渐渐不支人已犯困,就在迷迷糊糊中将要睡着之时,人声鼎沸的吵闹声里,有一个人的话,引起了他的警觉。
“我们村有一户人家,从新疆的“巴扎”上捡了一个女娃儿……”后面的话被嘈杂声淹没。
就这句话如惊雷炸响,把陈师傅震得眼前一亮,酒也醒了大半。一个激灵翻身坐起,把目光投向那个说话的人。竖起耳朵边听下文边迫不及待地发问:“那个女娃儿到底是从新疆的什么地方捡到的你知道吗?新疆地方那么大,那女娃儿有多大?什么时候的事情?”陈师傅连珠炮似的不停追问。
这个消息让陈师傅欣喜若狂,极度的勾起了对幼女的刻骨思念。他再也睡不着了,按耐不住发狂的心情,不停地向这个提供消息的人问这问那。他恨不得马上天亮,恨不得马上见到这个孩子。
一夜无眠,眼睛布满了红血丝,但陈师傅执意要跟着这个年轻人去看看那个捡到的女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女儿,他打算一探究竟!
路不算太远,但由于是春节当日,没有车子通行,他们二人徒步翻越了两座大山才来到了那个村庄。年轻人让陈师傅在路边的树下歇息会,不要贸然前去,万一那家人把女孩藏起来怎么办?所以,为了谨慎起见,自己先去打探清楚了再来带着陈师傅一起去。
陈师傅在望眼欲穿中等来了小伙子!
“那个女娃儿就是从阿克苏的一个“巴扎”上捡来的,现在大概五岁多……”丢失的时间,地点,孩子的年龄都吻合!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陈师傅为之一振,瞬间像打了强心针,兴奋的按奈不住狂跳的喜悦,拉起小伙子就跑起来,他不想再停留一分钟!他想要立刻见到那个小女孩,他想要最后的证实,他想要看看那个究竟是不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儿。
一路狂奔进了门,一眼搜寻到了那个正在玩耍的小女孩。熟悉的眼神,可爱的笑脸,果真是自己失散三年的女儿!悲喜交加的陈师傅一把抱起自己的孩子,喜极而泣,久久不肯松开。世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巧合,偌大个新疆,茫茫人海,丢失了好几年的女儿,阴差阳错竟然在几千公里之外的老家找到了!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一切实实在在毋庸置疑的发生了……
后来听邻居们补充说,这家人在回老家之际,碰巧去了“巴扎”碰巧就捡到了这小女孩,碰巧就一直定居在四川再没有挪窝。不然就不会碰巧再次遇到孩子的亲生父亲。
孩子干干净净被照顾得很好。为了答谢养育之恩,陈师傅带着诚意带着三万元钱,道了千恩万谢后,带着女儿离开了那户人家。一家四口重又团聚,皆大欢喜,一起又踏上了返回新疆的火车。
作者简介:
赵金凤,女,回族,青海大通县塔尔镇中庄村,现住阿克苏市。

插图、配乐:牵挂你的人

《驼铃岁月》文学平台顾问:
任玉贵老师,青海省民俗专家,文史学者。
邢秀玲老师, 著名散文,报告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