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太玄观记
宣授河南府路提举学校官淄川李国维撰
奉政大夫孟津提举河渡司官范骧撰额
柳城姚潡书
大朝应天革命,奄有区夏,日月所照,靡不臣属。今皇帝登大宝位,功德隆盛,暨太子、贤王莫不秪(仅仅)良。上玄崇奉道法,累降诏旨,优抚教门,为国焚修,祝延福寿,宫观之兴由是而广。
永宁王封土河南府永宁县…太玄观之重兴隆也。玄之为道,至矣哉!洎广成子答轩皇之问,语其精极,则曰:窅冥昏默,初未易以各言之,世降晚周,有柱史老聃氏,实太上道君,尊号玄元者也。知道衰而不…可复,将适流沙,经函谷关,令尹喜识其圣者,人恳请闻道,遂著五千言,为道德二经,发明大教,自首章以次举其至要,而文之曰:玄,非隐语也。所以为众妙启门,天地植根,有日月…谓玄牝,又曰:涤除玄览,微妙玄通,曰玄符,曰玄德,其常善救物救人,以天下为公故耳。去圣既远,道术为天下,则枝分派别,各立一家。或谓彼游方之外者也。虽无烜赫经世功业,至…说演道,亦诚有可取者,百世而下,显晦时或不同终,不得以泯绝。作史者道之一门,志刊于艺文九流之中,与儒者相亚而称之,亦岂妄哉!
太玄始祖侯尊师,金国天德之壬申(1152年),母梦… 然,与幼稚不群,尝独之后圃,有太星光饶身。弱冠,游姑射山(位于今山西临汾境内)于神居洞,遇中皇真人,授真经秘诀,号重玄子。初,未尝读书,自天性开,无所不解。金大定癸巳(1173年),高士申大直问道,以所答类…玄,大直叹服。自是名闻河东。一日,在吉州(今山西吉县)忽遁去。门人张知□、卫玄通相从游秦之骊山,于降圣观讲经。有老叟丰神超异,曳杖而至,授玄言之教,改号曰太玄子。叟去不知所在,咸…以为乃太上也。明年,于婺琳山值终南□元子善应,著《传道集》一卷。师自遇至人有所得,秉执光明,特立一家太玄门户,太玄之名目自此始矣。要之归趣,实宗于老氏。其在咸阳以避暑,宫废…。大定年,东入洛阳,前参知政事判府程晖、同知大朴重师,名德,选水南圣地一区,命工构筑,咨申省部,以佑德为观额,聚徒而居焉。程公常与师往来,谈玄唱和,意甚相善。邦人动…。明昌癸丑(1193年)季冬八日,燕□无疾而逝。示道众付教与高弟卫玄通。玄通初师于候,授《真一秘录》及黄、老诸经,深探道要。大定甲辰(1184年)之长安,结庐渼陂之侧,府尹完颜襄,金朝宗室明相执… 赐名“玄虚观”,后徙□阳,立“三坛观”。泰和甲子(1204年),朝邑刘泽、李又玄创建长春、玉清二观,奉以居之。注《太古经》,义理精当。同州节度姚里世德问三宫妙化、六洞飞玄。师为开说,世德顿悟,…。
张道常行化于长水,其县之令薄请道常建太玄庵于□掌峪小杨村山之西崦,遂凿崖为洞,筑地为圃,手植竹、桧、梅、橘诸果,群峰环列,建前殿,奉三清圣位一堂,绘塑诸师德真像…属,敦请卫玄通主教,继阐师席,元光元年(1222年),承省降札,以庵为太玄观。遣门人秦抱一等于姨山广游川,建玉清观,师为讲道,其教大行。时致仕礼部尚书贾损之及女几老人辛敬之(辛愿)… 游山水间,敬之相与讲易,以师□道之深,加意敬爱。
正大辛卯(1231年)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升堂,留二颂示,仪容俨然。遗言门弟李道美,当之秦中立观,弘教果。度门人三百余众。…雷希之陕,□道坚之云中,俱以玄道著名。二师皆天姿奇伟,德业清高,非常流所能同。生平著述文集解释经教千余万言,门弟孙希言衰集板行日久。侯有《悟正集》卫则《清阳集》… 传受言动之详有本传,收入道藏及另有石记在观,兹不尽述。
道常立庵□□居,延邵德明,协志经营亦多有力。壬辰(1232年),天兵南下,道徒散去。五月兵廻,徒众复集,堂殿屋宇俱在。此… 凶,择福地以居。神明佑护之故也。
丁未(1247年)冬,道坚廻将信币群焉。同道众复□□□,与杨道顒节次□置地土产业入,常贮公用,赡济同流。
中统辛酉(1261年),受掌教诚明真人教札,道坚为… 太玄三观尊宿。甲子(1264年)正月初五日,委顺行上第三辈也。诚明体奉上意,自汉字赠侯师曰:“上清太玄悟正真人”、卫“观化真人”,胙城李若冲□二观提点焚修事。云中贾善信长… 亲教吴尊师,甲子(1264年)八月受“永宁王”,旨充太玄观□首主持。贾、张依师道言□,道众于旧基次东增修为殿者,一南向以奉太上,其殿之龙右,天师坐官,二堂殿之前东西相… 以奉玄师道众诵持之所。前立三门,塑龙虎二神,以为卫护。坛之乾隅立重修碑石。旧基上建堂三间,像二先师真人及诸宿,德不数载,咸为一新。功德修建皆旋劚危崖以平窊… 美材,躬亲其事,日以累功,勤苦可知矣。贾、张辈辈之第四者也。
佑德观乱后李若冲将兴修,以阙力求助,亦同心率众就西山伐木运至东洛,鸠工建殿宇,不敢以难为辞。重其义… 告成,恳嘱河南府路道录亢仲安状其实迹,求予文之,将志诸石。予辞以老谬,善信辈再四,意坚不能已。窃谓道之不明久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非其人道不虚行也。今观其…文集章句,经解□之三神道、九圣□、三要六论等,足以知洞玄启玄之旨趣,与卫之文词歌诗、古经、注颂、辞简而理明,若合符契,得之于心,发之于口,不思不勉,造于道之阃域,非…奥,安得超凡透脱如此?后之人居门下尊奉法像,修建功缘,为同道依归之地,振举玄风,庶不负先师立教之意。固不得不耳!然则与作者,外事也,修持者,内心也。必须体元抱一知…镜和光同鎏,自有欲至无欲,有为至无为,游神于夷希微间,尤不失上清太玄之道,审能乎?是谁不归?而仰之于教门有光矣。道运方兴,虽有拱璧之迎,荣观之美,而燕处超然坐…俞也。噫,特立于前者,既知是善;述于后者,复如是。亦岂非玄之又玄,则将见太玄之教,绳绳继继,永无终穷。是宜为之记。其铭曰:
太无之前,□□□考□元肇,分含至道,万有散殊,咸入拱造,人欲既滋,天理纷扰。自黄而老,开发秘奥。尘劫屡经,玄风几扫。惑者益多,悟者益少。候卫二真,超出尘表。天□其…其侥。以观其妙。威仪堂堂,心性了了。如景星之明,秋月之皎。生有清名,死有美号。卫后不为迟,候先不为早。文十万言,与世垂教。及于后人,为益非小。法孙承承,庶克继绍。
至元七年(1270年)岁次(舍)庚午五月庚子朔十有五日建
【下端套字】永宁县长渊乡南峪…行人欲胜天迷…同谓之玄,有曰,是…至其修心养性,立…感…异征而生超…成十篇,名曰:启…咸以谓老叟。…址,创□太玄庵…而善者多明,昌…特与增葺申上…再拜而谢。门人…韩善信与众法…长水薛继先从…庵观二十余…集其感应□□…诚先师道知者。…洛阳佑德,长水…渊张德为久事…向云堂各三间。…修诸木以…太玄观,既次…示状迹,及二…真得神受。…□白□黑,解纷…道与之,号白…传维是宝。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四日得此道未必不得此道,绍古韩毛。
【碑文简析】
一、该碑现藏于底张乡北安沟的老君庙内,碑高2·4米,重约4吨,碑阴载文2000余字。
二、该碑的记载年代为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也就是元代建国的前一年。碑文所载内容从金天德四年(1152年)到金末元初,历经金海灵帝、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金哀宗等六朝,118年,几乎涵盖了金朝一代。也可以说是就笔者所见为洛宁时间最早,且字数最多、保存比较完整的石碑。
三、该碑用大量的篇幅说明老子在函谷关书写《道德经》,并创立道教,以及后来分派出太玄门户的来龙去脉。
四、太玄始祖为侯尊师,他生于金国天德之壬申(1152年),卒于明昌癸丑(1193年)季冬八日。他早年到山西临汾“神居洞”拜师,取法号“重玄子”,接着到陕西骊山“降圣观”讲经,改法号为“太玄子”,最后又来到洛阳,建立“佑德观”,由此创立“太玄”门户。
五、太玄观的第二代传人为卫玄通,其先在长安“玄虚观”,后来又到洛阳“三坛观”。
六、永宁太玄观的创始人为张道常,他在长水□掌峪小杨村山之西崦(同“岸”)建“太玄庵”,后改为“太玄观”。被封为“永宁王”。至此,在民国六年县志上提及的“永宁王”总算有了出处。不过,《洛宁县志.邱墓》援引《李通志》上说:“金宝墓在永宁县南河镇,宝永宁王”。这里的南河镇在哪里?尚有待考察。在该碑后加的内容上有“永宁县长渊乡南峪”的记载,不知是否一处。再者,这里说的“永宁王”是元代人,名叫金宝,这和张道常显然不是一人,抑或《李通志》记载有误。
七、文中提及“致仕礼部尚书贾损之及女几老人辛敬之”,都是和洛宁薛玄是同一时期人,他们和元好问、杜仁杰等常来洛宁畅游山水和讲学。辛敬之,名辛愿,为宜阳女几山(三乡对岸)下的大诗人。
八、在碑下的小字套文里还提到有长水薛继先,也是这个时期的著名隐士。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