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是 河洛文化 中“河图”出现地,也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因历代战乱,屡建屡废。经修复的负图寺大殿,重修伏羲龙马像,并建山门一座,在图河架石桥三座,逐步恢复寺院原貌,使其发展成为炎黄子孙的祭祖圣地和”“ 河图洛书 ”的研究中心。

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寺前紧邻图河故道,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奔涌。寺内存有宋、明、清历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及诗人程颐、朱熹、邵雍、王铎等撰述的碑、铭、诗、赋,是中原河洛文化、寻根问祖的旅游圣地。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马负图寺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该寺因有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是中原河洛文化寻根问祖的旅游圣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国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
始建于晋怀帝四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初名“浮图寺”,永嘉时改为“河图寺”,梁武帝改称“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明嘉靖四十二年仍叫“负图寺”,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庙”,民国后又称其为“负图寺”。

山门两侧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伏羲大殿是寺中的主殿,内塑伏羲圣像;殿右侧塑有高3米的龙马像。寺内存有宋、明、清历代著名学者程颐、朱熹、邵雍、王铎等人撰述的碑铭诗赋。《周易》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六七千年前,有龙马身负“河图”跃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伏羲氏依“河图洛书”演绎出阴阳八卦。据研究,河图即指中原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是龟甲卜文。

龙马负图寺是“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谓:“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上古时期,孟津东部有一条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负图寺遂成为“河图之源”,伏羲氏则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汉书·孔安国传》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公元1998年10月,孟津县委、县政府,对“龙马负图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修复后的“龙马负图寺”,由当代著名易学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题写寺名,“龙马负图寺”五字遒劲有力,与峻拔巍峨的山门,古朴大方的钟鼓楼,相映生辉。山门东西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伏羲大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羲皇殿内塑着高大的伏羲圣像,伏羲下身树叶蔽体,手执蓍草。左右两侧分坐炎黄二帝。
龙马负图寺山门峻拔巍峨,钏鼓楼古朴大方。伏羲大殿内塑着高大的伏羲圣像。殿右侧新塑高3米的龙马像,龙马足踏浊浪,栩栩如生。登临邙山鸟瞰寺院,天地之正气,河山之灵秀,可一眼尽收。过去寺内香火鼎盛,远近驰名。来此拜谒的多是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清河南府尹张汉有诗云:“性癖耽奇古,重游河水隈。行过负图里,接近读书台。七月初阳发,先天一画开。归时夸父老,亲见伏羲来。
2016年1月,被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将其3A级景区资质降为2A级景区资质,并限期整改。自降低等级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申报等级。负图寺碑廊内刻有刘大钧教授校点的《周易》经传全文,其气势恢宏浩大。刘大钧教授还为此碑刻经传全文撰写了一篇文辞优美的前言。羲皇殿另一侧则镶嵌有二十余通宋、明、清三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程颐、朱熹、邵康节、王铎、张汉等撰书的碑、铭、诗、赋。这些碑刻对研究《易经》和书法艺术都有重要价值。
这里北临黄河,南依邙岭,西望汉陵,东眺叩马,怀念先祖,深感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实为一游览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