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故城,时代为北朝,现存城垣东西长458米,南北宽419米,总面积191902平方米,该城位于获嘉县县城西南12.5公里,张巨乡杨洼村正北0.5公里,1956年年底,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该城址,并根据城址所在地为杨洼村而称之为“杨洼村古城”;1976年,县文化馆对该城址重新进行了考察;1978年,新乡地区文物普查时对该城址进行了复查,并正式命名为“齐州故城”。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前,在遗址东0.75公里偏北,有一座“大将台”,其形状为底面呈长方形,高7米,底长约100米,底宽约66米,顶面积0.4公顷;遗址正东1.5公里处靠县乡公路北侧,有一座“小将台”,与“大将台”形状相同,略小于“大将台”,人亦称“炮台”。现大、小将台不存。

现徐营乡的宣阳驿村,在古城西南2.5公里。古城东1公里、2公里、3公里分别有西张巨、中张巨、东张巨村。齐州故城从远古至唐是从关中、洛阳到河溯的必经之路

1、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代纣时,周武王将宁邑改为修武。
2、 春秋列国时,为苗庄王城。
3、 公元前204年,为韩信屯兵处。称小修武。是张耳、韩信屯兵处和刘邦封韩信为“三齐王”而得韩信兵之处。
4、 公元526年,北魏设置南修武和北修武。南修武为齐州故城。
5、 公元584年,隋开皇4年废修武郡,获嘉县治移此,取代南修武。
6、 公元596年,隋开皇16年,置,在获嘉县城(此故城),《卫辉府志》称:殷州即为齐州。

从历次的调查看,现存城墙的断层均系夯筑而成,并在夯层内采集到大量的陶片,主要器形有:陶罐、陶盆、陶缸、板瓦、筒瓦、汉五铢钱等。陶质均为泥质。陶色为灰色和红色。主要纹饰有:粗细绳纹、蓝纹、弦纹、素面等。其制作工艺主要为手制、轮制和模制。 该城址是豫北地区现存唯一的一座南北朝时城址,且现存四面城墙较为完整,如能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和开发利用,将是豫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