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评:今音(中国)
诗作:亅ason华心(美国)
推荐:世界诗会主席老男孩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十五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文人·骨气
文/华心
自古以来
饱读诗书之人
崇尚圣贤之士
心高气傲
铁骨铮铮
读书人貌若潺弱的身板
文弱书生 不文弱
受多年正气淘冶的文人
疾风中的腰杆
挺直不弯
男儿膝下
不轻易的跪人
昂着读书的头
宁愿被砍掉 也不在淫威中低下
他们自有他们一套处世理念
低头 有低头的理由
那是谦让
弯腰 有弯腰的需要
那是忍让
下跪 有下跪的必要
那是尊敬

他们也有立世之本
圣贤的教诲深刻于心
清贫的生活 不改他们圣净的心灵
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
书经 给了他们坚信的心经
他们可以饿死
但绝不乞讨
他们并不只是雅士骚客
汨罗江上的绝笔
伶仃洋上的激扬文字
文人的骨气 在史海中激荡
千百年来 无数英杰
死在 多少次不屈的抗争中
活在 多少后人的心中
俱往矣
古老的牌匾 蒙上经年的尘埃
深刻的字句 或者已被俗世的风雨磨平
现实的生活 社会的威压
筋骨 想必已不堪重负
现在的文人
是否还存 先辈的骨气?
作者: 节律,和思想一样,是我写诗很重视的方面。起码朗读起来要悦耳动听。

【今音评论】
《文人·骨气》六段四十二行。一个“让”字,相对于争,颇显风度与骨气。“让”有前提、有原则;显傲骨、显风度。一言难尽于这首诗歌里面,堪称上品。品人、品行、品心、品质、品名,都在“俱往矣”中归于一个心结,谁识“先辈的骨气?”诗歌在最后一段结束语中,摆上一道设问。
问“现在的文人。”大浪淘沙,无限次的轮回中,像这样的命题,越来越显得严峻,有时候,还不堪负重。有人说,现在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文人。就其“筋骨”而言,“ 或者已被俗世的风雨磨平。”评论依据诗歌内文进行了选点式的跳跃。并理出的诗点“骨气,”同时也找到了诗行的发展轨迹也在于此。段落富有的变化,能够促进一些思维与欣赏的方法得到改进。
其依据就在于欣赏时注重于细化的意象,并通过它们去反证诗歌的语言频率和节奏,由此掌握其内在的手法与技巧。手法可以多样,技巧也可以创新。这个过程还是以诗歌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为主,局外人为次,由此配合,一道行进,一道互相欣赏和揣摩。诗歌的深度也是评出来的,这一点,毋容置疑。
在固化的文字面前,用动态与发展的理念去丰富诗句。丰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见长与鉴定彼此的过程,包括学习能力、欣赏能力和人格品位。品“雅士骚客,”能否与其为伍的问题,掌握在于自身,并不怪他人。诗歌写“骨气,”诗评就要评“骨气。”所谓水到渠成,信手拈来,也只不过就是如此。其中也有一个随缘的机趣。
机趣有多少,欣赏时的乐趣就会有多少,这是艺术的魅力,魅力就是力量。流于“千百年来”;流于“俱往矣”的感叹声中,“骨气”从何而来。对这个问题的求证,在这首诗歌里面找到了源头,详见诗歌的第三段和第四段。
像这样的结构,也需要从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中间把它剥离开来。比如第五段的七行,就是例证。以典型的场景来加以突出“死”与“活”的一步之遥。在“史海”中进行剥离。这个过程有痛苦,有煎熬,对有抱负的人来说,尤其是这一种心态。
于是,诗歌的奋疾特征也显示了出来。其作用在于沉淀,沉淀和重塑心境。在继续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读的时候,还能够发现最后一段的“俱往矣,”又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前瞻意识的持久性。它和“深刻”(详见第六段第三行)是横向与纵向两个路子。目标是一个,既忧患意识。只不过,这个问题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把它提出来的。


作者简介:Jason华心(笔名),美籍华人,原名江镇城,现名 JasonJiang,现居紐约。曾就读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获紐约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inFinance)。在中国曾任高校教师和团委书记。在美国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紐约从事金融业工作多年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