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头条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主编微信:lanxiaolan131452

作者简介
刘国民,河南正阳人,退伍军人,市、县级作家会员,喜爱散文创作。微信名:有你真好。

我想有个家
刘国民
我妻子的老家在清水河畔的铜钟镇王寨村,位于219省道一旁,是个美丽而令人向往的地方,难怪每次探亲至此,都流连忘返,似乎忘却了返程的方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落地见效,王寨村率先垂范,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昔日的土坯茅草房、砖墙瓦顶屋早已不见影踪,取而代之的欧式洋房别墅群排列整齐、井然有序,加之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笔直平整的柏油马路,风景如画的人居绿化,真可谓:无山少水赛江南。

小时候,我居住在淮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几间土坯茅草房,四面环水,绿树成荫,古朴幽静。村庄里没有通电,夜晚照明,要靠玻璃罩的煤油灯,还有人直接把煤油倒在碗里,放上一根棉线绳作灯捻,即可使用。全村庄只有一眼吃水井,位于村口南边两棵高大的柳树下,不管风雨交加,还是严寒盛夏,吃水都得去那里挑,一根扁担磨压着数辈人的双肩。村庄较为偏远,交通极为不便,一条唯一的泥土路,晴天尚可进出,雨后陷入瘫痪,村民急于出行,累得叫苦连天……
"年轻人玩手机,4G网络真给力;老年人看电视,听歌赏戏把饭吃;闲庭信步听广播,身在家门天下说。"这是王寨村民收视新闻、联络外界、生活娱乐的真实写照,若不是身临其境,真的想象不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振兴,会给广大村民带来如此诸多的便利,令我这个"局外人"羡慕不已。
令人倍感温馨的,莫过于王寨人的热情,一家来客百家亲。当你来到王寨,任意东走西逛,不管熟识还是陌生,热情的村民都会微笑着向你问好,或叙会家常里短,实属宾至如归,它驱避了严冬的寒意,它带来了心灵的慰籍。令人向往已久的城市啊,节奏快捷难以归家,物产丰富令人眼花,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高楼林立人多如麻,可就是,明明是邻居,楼上楼下,碰面怎能没有一句问候的话?人与人之间,为何多了盲目攀比、尔虞我诈?
昔日的王寨村,房前两条臭水沟,满天苍蝇乱碰头。而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召下,智慧的王寨人开始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大家形成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共识,正卯足干劲争优创先,力争生态环保走在前。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鸟唱蝉鸣已成为王寨村普遍的人居景观。平整沟渠、引流排障、兴建生态观光园,王寨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人人受益,幸福美满。
记得我小时候,父老乡亲身患重病,很少去医院住院治疗,明白人去请赤脚医生,糊涂人干脆烧香拜佛。而今的王寨村,农村医保体系健全,医疗设施齐备,医务人员素质高、业务好,村民们足不出户,有个头痛发烧就地解决,真正体现了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初衷。看病就医难,在保障有力的王寨村已成为历史。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富裕起来的王寨人,从未丢掉对下一代的培养,本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宗旨,王寨村人投入教育、发展教育、以教兴国的理念根深蒂固。那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优雅恬静的美校园,以及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或许就是最好的印证。
晚饭后,笔者来到宽敞明亮的王寨村文化广场,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跟着大妈们跳起了整齐律动的广场舞,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忘却了疲劳……
"群雁南飞头雁领,先进组织做保证。"据镇党委副书记潘世春同志向笔者介绍,王寨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郑林同志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响应号召加油干,已把美丽的王寨村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宜居示范村。
我想有个家,像王寨这般的模样;我想有个家,没有密集闹市的尘扬;我想有个家,扎基于和谐社会的土壤;我想有个家,弥漫着质朴的民风、怀揣着时尚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