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三下德兴府
谷新声
铁木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一把弯弓缔造了蒙古汗国,一匹战马纵横欧亚大陆,最终成为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德兴府是金代在涿鹿县所设的建制,它城高墙厚,堡垒如云,雄踞燕山之外,是金国在这一地区扼守中都(今北京)的唯一重镇。那么,铁木真和德兴府二者之间又有着如何的关联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十三世纪初,蒙古部族的势力在金国的北部迅速崛起。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漠北各部,建立大蒙古国。之后,他率领铁骑先后踏灭了西辽、西夏、金国等。灭金的过程中,铁木真三次南下,在德兴府(今涿鹿一带)与金军进行了多次大战,最终攻克金国重镇德兴府,拉开了围攻金中都(今北京)的序幕。
第一次南下
铁木真出身在蒙古贵族家庭,其父亲是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汗。金大定二年铁木真出身在蒙古贵族家庭,其父亲是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汗。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铁木真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
当时,大漠南北各个部落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金朝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蒙鞑备录·征伐》记,金国“每三岁遣兵向北剿杀,谓之减丁。”所谓“减丁”,就是将俘获的蒙古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斩杀,以限制蒙古人的发展。
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铁木真的曾祖父俺巴孩汗被塔塔儿部俘获后,送至金国的都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将身为部落首领的俺巴孩汗钉死在木驴上。铁木真9岁时,其父的部落首领之位被铁木真兀格夺取,父亲被铁木真兀格之子札邻不合毒死。刻骨的仇恨和苦难的经历,铸就了铁木真坚毅果敢、凶狠残暴的性格。
公元1184年前后,18岁的铁木真打败了昔日仇敌蔑儿乞部,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可汗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的称号)。之后,铁木真又征服了其他部落。到公元1204年,铁木真经过20年苦战,用武力统一了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结束了大漠南北长期的部落纷争局面。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头举行库里台选汗大会,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
铁木真从小就视与自己有着家仇国恨的金国为仇敌,把剿灭金国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主要的奋斗目标。蒙古统一之后,成吉思汗便开始统筹部落军队,并与公元1209年断绝了与金国的臣属关系,公元1211年2月开始了伐金行动。
当时,金国对蒙古以长城为防线,以堡镇为防御要点,以屯驻军为机动打击力量。他下诏命平章政事独吉思忠(独吉千家奴)、参知政事完颜承裕(完颜胡沙)行省(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事于宣德(今宣化),出屯(驻军)抚州(今张北),修缮乌沙堡。命西京留守胡沙虎行枢密院事,加强西京防御。铁木真伐金行动开始后,由于羽毛未丰,活动范围仅限于长城以北,目的也只是掳掠人口和财富。
公元1211年7月,成吉思汗在克鲁伦河畔召开誓师大会,准备麾师南下,进行大规模的伐金行动。《多桑蒙古史》记,成吉思汗出师以前,登上高山,祈天之助,解带置项后,脱其衣纽,跪祷曰:“长生之天,阿勒坛汗(指金帝)辱杀我诸父别儿罕、俺巴孩二人,脱汝许我复仇,请以臂助;并命下地之人类以及善恶诸神联合辅我。”当成吉思汗近10万大军高喊着“复仇”的口号,扑向金国的防御重地乌沙堡(今张北县境内)时,工事尚在修筑过程中。没有坚固的防御,独吉思忠本来就心虚,面对排山倒海的蒙古铁骑,他早已吓破了胆,双方还未接战,就带着驻守的金军退屯宣平县(今万全)。屯驻在乌沙堡东面的完颜承裕见独吉千家奴南逃,也急忙率部后退,成吉思汗兵不血刃便拿下乌沙堡。
蒙古大军拿下乌沙堡后兵分三路,一路由成吉思汗率中军围攻西京(山西大同),一路由别哲率领蒙古先锋军直指居庸关,另一路则由木华黎及成吉思汗四子拖雷追击独吉思忠。成吉思汗中军如猛虎下山,一路势如破竹,七天后到达西京。金西京主帅胡沙虎看过蒙古军阵容和气势,开始胆怯畏惧,当夜,他率领三千精兵逃回中都。然而,在围攻西京过程中,成吉思汗不幸被流箭射中,随即撤围北去。
别哲率领蒙古先锋军过德兴府的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县,十月抵别哲率领蒙古先锋军过德兴府的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县,十月抵达居庸关。居庸关守御坚固,别哲不敢强攻,便引军诈退。金军误以为蒙古军虚弱可以吞噬,倾巢而追,直至德兴府鸡鸣山下。突然,别哲麾军翻身迎击,将陆续赶来的金兵杀得人仰马翻,直杀至居庸关前,居庸关守将完颜福寿惊慌逃遁。
就这样,别哲在居庸关袭击了金的群牧监,夺得军马数千匹,他们赶着驮满金银财货的马队,经辽东退回草原。追击金军的木华黎及拖雷,在怀安东南追上独吉思忠的金兵。蒙古铁骑半夜突然降临,金兵恐慌万状,四处溃逃,独吉思忠只身逃往宣德(今宣化)。尔后,木华黎率领他的俩万骑兵杀进了德兴府境内。
木华黎虽说不止一次率兵进入金国境内,但进入德兴府还是第一次,面对高大的德兴府城也是第一次。当他驱赶着骑兵扑向德兴府城及周围的十几个戍堡时,重蹈了唐代突厥默啜第一次进军妫州的覆辙。
德兴府城城高墙厚,有金国重兵防守,周围的戍堡虽说没有朝廷兵丁,但有着训练有素的地方民团。这些亦兵亦民的百姓,守卫自己的家园比朝廷的兵丁更有积极性。当他们看到报警的狼烟,听到告急的锣声,便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武器,从四面八方进入预定的防守位置。
木华黎和拖雷的骑兵只知道在野外驰骋,没有过攻城堡的经历,他们不知道城堡的凶险。当他们扑向城堡时,不是被从城内射出的强弩击中,就是被城外的鹿叉扎伤,即使有人冲到城下,也被滚木擂石结果了性命。不到半日,木华黎的士兵马匹死伤无数。《新元史.太祖本纪三》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六年……闰九月,帝(成吉思汗)进克宣德州,薄德兴府。军不利,引还。”面对德兴府城高大的城墙和一座座防守严密的戍堡,木华黎和拖雷无可奈何,只得命令部属掳掠了一些牛羊财物,放火点着了沿途的房屋,匆匆离开德兴府北去。《新元史·拖雷传》说:“太祖七年(应该是六年),攻金德兴府,不克。”德兴府,是成吉思汗大军第一次南下唯一遇到有力抵抗,付出惨痛代价的地方。
第二次南下
蒙古军退走之后,金朝廷重组了尚书省(尚书省是朝廷最高执行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抵抗宋军入侵有功的完颜纲和成吉思汗入侵时积极应对的徒丹镒被征拜为左右丞相。德兴府是金国的军事重镇,它下辖德兴(今涿鹿大部)、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望云(今赤城云州一带)、矾山(今涿鹿矾山,含门头沟区及涞水部分地区)、龙门(今赤城龙关一带)六县和进行军垦的永安镇(今延庆和怀来交界地区)。
此时,有大臣上书皇帝,大意是:德兴府是中都后院,北有野狐岭,自古是中原屏障,南有居庸关,又为中都藩篱,桑干河可为壕堑,要重点防守。金主完颜允济认为奏章有道理,便命招讨使完颜九斤主军、完颜兀奴为监军,完颜承裕继后,率军45万,以野狐岭为依托,扼守长城以外的抚、昌、桓三洲,阻挡成吉思汗南下。命泰州刺史术虎高琪为防御使,镇守居庸关。命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部署德兴府及戍堡防御之事。
自古以来,德兴府多为边塞要地,历代在这里修筑了多座城池及许多堡寨。此时,为了加强德兴府的防御,官府对府城、县城和堡寨进行了补筑和加固。府城和县城由军队驻守,戎堡由地方民团驻防,朝廷还在德兴府驻以屯军为机动力量。一旦战事烽起,城池及戎堡固土,屯军进行协防。
公元1212年8月,成吉思汗率十万骑兵再次南下伐金,他们准备掠过抚、昌、桓三洲,越过野狐岭进入洋河流域,进逼德兴府,威慑金中都。因为蒙古军推进的速度极快,完颜承裕被成吉思汗军队的气势震慑,主动放弃桓、昌、抚三州,仓惶退往野狐岭一线,打算凭借天险来阻挡蒙古军。
成吉思汗进入三州后,金军契丹军师建策,当乘蒙古军方破抚州,正纵兵大掠,马牧于野之机,以轻骑攻其不备,定能获胜。完颜承裕怯敌不纳。完颜承裕退守时没有坚壁清野,遇到战机时又不能灵活机动,不仅使成吉思汗轻松获得补给,而且三州尽失,让成吉思汗再无后顾之忧。成吉思汗抓住时机,扫荡三州后,立即向野狐岭进兵。
野狐岭位于今张北县城南20里处,它西边是阴山山脉,东边则是燕山山脉。站在野狐岭向北望去,两支山脉群峦起伏,绵延野狐岭位于今张北县城南20里处,它西边是阴山山脉,东边则是燕山山脉。站在野狐岭向北望去,两支山脉群峦起伏,绵延不断,就像野狐岭伸出的双臂,将锡林郭勒大草原抱在怀里。
自古塞外进入中原,不管从东边的燕山山脉还是从西边的阴山山脉,都必须穿越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可是,若经野狐岭南下,不足十里就可以进入洋河流域。因此,野狐岭是蒙古草原通往华北内地的最短隘口,是华北内地连接塞外蒙古的咽喉地段。金军退守野狐岭后,45万大军分散兵力,扼守险要,将大军依险要摆成一线。
成吉思汗发现完颜承裕防御缺乏纵深的致命缺陷后,采取重兵突破的做法,将攻击点选在了野狐岭北口的獾儿嘴。此时,金将石抹明安临阵降于成吉思汗,使士气本来就不高的金军雪上加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率敢死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金军,成吉思汗指挥全军跟进。金军猝不及防,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溃败,完颜承裕只得拉起手头能调动的部队向宣德方向逃走。主将下落不明,金兵军心涣散,纷纷逃走,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蔽野塞川,血流漂橹。拉施德《史集》形容此战说:“金兵被杀戮之多,致使尸体到后来还使草原散发出很大的臭气。”完颜承裕手头还有数千人,逃亡的路上不少溃散的兵马又跟他汇合,到了浍河堡(今怀安县东南)时总算重新集结了数万人。但他来不及喘息,成吉思汗亲率追兵赶到了。最终金兵大败,完颜承裕只身逃走。
蒙古军是广袤的草原锤炼出来的一支铁军,他们进攻如秋风扫落叶,然而,却从未攻取过一座城池,对攻城毫无办法。对于木华黎和拖雷在德兴府的遭遇,成吉思汗已有耳闻。这次,他要亲自看看德兴府的城池及戎堡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他知道,德兴府是进军中都的必经之路,不踏平德兴府就无法攻取中都。
公元1212年9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逼近德兴府城。他远远望着墙厚城高,防守严密的德兴府城和一座座“钉在”大地上的戎堡,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摇头叹息。于是,成吉思汗根据木华黎的建议,自己率大军北回,四子拖雷及附马赤苦率两万兵马留在德兴府,为夺取德兴府城做准备。
攻陷德兴府野狐岭之战的失败,使金国的机动兵力损失殆尽,正如一位史家所说:“此战也,金朝百年兵力销折溃散殆尽,其国遂衰。”成吉思汗第二次南进之后,金朝廷由于无兵可用,为了居庸关的防御,将驻守德兴府的屯军调进关内,几乎抛弃了德兴府。德兴府的府城、县城及戍堡没有屯军协防,只能各自为战。
就这样,成吉思汗的拖雷和赤苦凭借优势兵力,在德兴府境内先后攻破了府城附近的高邑(今涿鹿高堡)、潘城(今涿鹿保岱)等戍堡。同时,自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来,他们听从当地降人的建议,先到处捉拿乡民,再驱赶这些乡民来到戍堡之下。戍堡上的民团看着自己的乡亲难以下手,只好放弃抵抗。就这样,德兴府境内的戍堡一个个被攻破。
《新元史.太祖本纪三》记载:“六年(1211年)……闰九月,(成吉思汗)命皇子拖雷、驸马赤苦等尽拔德兴境内诸堡。”拖雷和赤苦拔除德兴境内诸堡之后,又驱赶乡民,几乎砍光了德兴府城周边十几里之内的所有大树,全部用抵德兴府城附近。
公元1213年7月,成吉思汗第三次率军南下,第一目标即攻克德兴府城。成吉思汗攻城心切,一到德兴府便从四面对府城发起了全面攻击。拖雷和赤苦根据他们攻取戍堡的经验,命令士兵在弓箭成吉思汗攻城心切,一到德兴府便从四面对府城发起了全面攻击。拖雷和赤苦根据他们攻取戍堡的经验,命令士兵在弓箭手的掩护下,将大树干靠着城墙上,攀爬上城。守城的金军则用弓弩和滚木擂石进行反击。双方激战了一天,蒙古军死伤无数,攻城却毫无进展。
第二天,蒙古军改变了攻城办法。他们放缓了攻城节奏,首先将全面攻击改为重点攻击,并把城门作为火攻的重点,分梯次将干柴堆进门洞焚烧城门,金军则用土石将城门封死。同时,蒙古军在城墙下不同的地方堆土积木,使城墙外逐渐形成缓坡,减少了攻城的难度。守城的金军用弓弩和滚木擂石进行了有效的还击,但蒙古军攻城的势头越来越猛。双方激战了15天,德兴府城最终被攻破,德兴府城是蒙古军以强攻方式拿下的第一座城池。《新元史·拖雷传》记载:“太祖七年,攻金德兴府,不克。使拖雷与驸马赤苦帅师再往。先登,毁其楼橹,拔之。”蒙古人的祖先是鲜卑人,他们曾被同为鲜卑人后裔的突厥人统治。蒙古人虽然与突厥人不属于一个部族,但却继承了突厥人狼一样的凶残。蒙古军的到来,使德兴府陷入了一场灭顶之灾,他们每攻下一座戍堡,就血腥屠杀,连平民百姓也难以幸免。蒙古军所到之处,满目疮痍,屋庐焚毁,城郭变成废墟,乡村一遍狼藉,德兴府上空每天都弥漫着浓烟与血腥。
攻破德兴府城之后,蒙古人为了庆祝胜利,将城内屋庐焚毁,百姓杀戮。这座在桑干河北岸屹立了近千年的古城,第一次遭受了毁灭性的残害。蒙古军的屠戮,给当地留下的是片片废墟、累累白骨。劫后余生的当地百姓为求活命,纷纷逃入山林,或远走他乡。
十多年蒙古军的屠戮,给当地留下的是片片废墟、累累白骨。劫后余生的当地百姓为求活命,纷纷逃入山林,或远走他乡。十多年后的1229年,耶律楚材过鸡鸣山时,写下了“寂寞柴门空有舍,萧条山寺静无僧”的诗句。这虽然是对鸡鸣山寺无僧人的具体描述,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德兴府境内的人口状况。德兴府城激战之后,全真道首邱处机来到这里,他看到兵革之后惨状,回想当年德兴的繁荣景象,不仅凄然泪下,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昔年林木参天合,今日邨坊遍地开。无限苍生临白刃,几多华屋变青灰?邱处机看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愤然写下了《德兴府上皇帝书碑》,劝成吉思汗减少杀戮。
公元1221年冬天,邱处机从德兴府城出发,前往西域面见成吉思汗。公元1223年4月回到德兴府城后,在龙阳观祭祀战争中死去的孤魂。奔袭紫荆口德兴府失陷后,成吉思汗入驻德兴府城。德兴府一失,宣德府也相继失陷。蒙古军连续拿下两座城池,士气百倍,征服的气焰特别高涨。
此时,金朝廷发生了政变,胡沙虎杀死金主完颜允济,扶完颜询即位,成吉思汗命蒙古军趁势东进。金左丞相完颜纲统率十万金军,在缙山(今北京市延庆县)与蒙古军展开了激战。或许是在蒙古军的打击下早已成为惊弓之鸟,或许是金朝廷发生政变后军心不稳,金军经不住蒙古军铁骑的冲击,像听到枪声的麻雀一样四散逃命,从缙山到八达岭20多里的大路上,到处都是金军的尸体,完颜纲只好政变后军心不稳,金军经不住蒙古军铁骑的冲击,像听到枪声的麻雀一样四散逃命,从缙山到八达岭20多里的大路上,到处都是金军的尸体,完颜纲只好只身讨回居庸关。
缙山激战同时,蒙古军大将者别率军围攻妫川县城(今怀来,城已被官厅水库淹没),守将王檝与蒙古军鏖战三日,最后城破被俘。缙山一败,居庸关就暴露在蒙古军的铁骑下。居庸关乃中都的西北屏障,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北口”,两侧是崇山峻岭,中间一条长约20公里的沟谷——关沟,居庸关雄踞在关沟之中,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成吉思汗第一次南下伐金后,金朝廷就加强了居庸关的防御。具体措施是:派契丹人额鲁巴尔统帅劲兵把守北口,在北口到南口的关沟中驻以重兵,并且冶铁铸造居庸关关门,战时关闭。军都山各隘口用巨石填塞,禁止出入。居庸关周围布满铁蒺藜,这种铁蒺藜用生铁铸造,直径一至二寸或三至四寸,专扎马足,使战马不能前行。居庸关犹如一扇铁门挡住了蒙古军去路。
此时,明智的成吉思汗认识到,面对防御如此严密的居庸关,任何强攻都是徒然,要越过居庸关只能另辟蹊径。成吉思汗为了了解中都附近的地理情况,向身边的阿剌浅请教。阿剌浅是蒙古使节,曾多次出使金国,对金国中都及附近的历史、地理有所了解。阿剌浅告诉成吉思汗,在德兴府城南的黑松林中,有一条小道直通紫荆阿剌浅是蒙古使节,曾多次出使金国,对金国中都及附近的历史、地理有所了解。阿剌浅告诉成吉思汗,在德兴府城南的黑松林中,有一条小道直通紫荆口(今涞水县紫荆关),过了紫荆口便进入了中原。但路上有一马水口(今涿鹿马水城),马水口两山夹峙,其隘如线,艰折万状,仅够一骑走过,古燕国曾在这里修有边墙和防御设施。成吉思汗听了阿剌浅的话后,如沙漠旅行者看到绿洲,顿时精神百倍。成吉思汗马上命喀台布札驻守居庸关北口外,与金军相持,进行佯攻。再命阿刺浅为前导,别哲率精锐快速奔袭马水口和紫荆口。
傍晚,别哲的军队进入黑松林山谷。此时,大批逃亡的金军正通过这里向南逃命,遇到追来的蒙古军,这些手无寸铁的兵士除了被屠杀别无选择,山谷里到处布满了金军的尸体。黎明前,别哲率领的蒙古军到达了马水口。庆幸的是,这里没有金国的一兵一卒在防御,蒙古军顺利地通过了马水口,黎明时分到达紫荆口。紫荆口有一队金军驻守,当蒙古军居高临下发起攻击时,他们还在梦中,突然听到蒙古军杀来,便起身四散逃命,蒙古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紫荆口。蒙古军奔袭紫荆口的同时,金朝廷或许想到了蒙古军可能会偷袭紫荆口,便派完颜鄂屯襄率军经涞水西进,去防守马水口和紫荆口。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这两处天险隘口已被蒙古军占领。在紫荆口下的五回岭,完颜鄂屯襄与蒙古军接战,处于下风头的完颜鄂屯襄被打得落花流水。成吉思汗的铁骑乘胜夺取涿、易二州,从西南面接近了居庸关南口。居庸关北口如铜墙铁壁,而南口则防守松懈,不堪一击,蒙古军顺利夺取南口,阻断了中都与居庸关的通道。不久,北口的金守将额鲁巴尔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投降,蒙古军迅速占领了居庸关。公元1213年10月,蒙古军进逼中都,1215年中都被攻陷。多出40余倍;军队也在百万以上,比蒙古多出10倍。因此,当时有人说:“金国如海,蒙古如一掬细沙。”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一掬细沙”填平了“大海”。
作者简介:谷新声,男。笔名竹岩、布谷等,1954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涿鹿县,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就读于师范院校,先后在涿鹿任教师、公社团委书记、团县委副书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等职;2006年退居二线后从事史志研究工作,2010年任涿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谷新声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人物传记、历史研究文章150多篇;主编了《中共涿鹿县组织史》《中共涿鹿历史概要》《鹿野风云录》等书籍;退居二线之后,他潜心发掘涿鹿历史,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涿鹿历史文化的发掘研究中,主编了《涿鹿县志》《魅力武家沟镇》,出版了专著《涿鹿史话》;应有关单位邀请,担任了《涿鹿县供销社志》《涿鹿县交通志》等4部志书的特约编审;2016年开始担任涿鹿县电视台《美丽涿鹿我的家》顾问,策划拍摄反映涿鹿历史人文的电视专题片40多集;2018年担任涿鹿博物馆展陈大纲及文本总纂稿、张家口市旅发大会闭幕式《涿水•鹿山》交互电影实景演出史学顾问;2019年担任涿鹿县电视台《精点涿鹿》栏目主讲人。